
宁夏石嘴山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6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中的人物、事情都有蓝本。世人往往把创造看作空中楼阁,而把写实看作模拟,却不晓得想象中的空中楼阁也有过去经验作为蓝本,若真离弃一切的经验,心灵便无从活动了。《红楼梦》作者的手段是写生。在逼近真事真情这点特殊风格外,实事求是这个态度又引出第二个特色来。我们的民众向来是以团圆为美的,无论哪种戏剧小说,莫不以大团圆为全篇精彩之处。《红楼梦》作者则不然,他的材料全是实事,不能任意颠倒改造,于是不得已要打破窠臼得罪读者了:《红楼梦》是悲剧。 《红楼梦》的不落窠臼,在我们文艺界中很有革命的精神。我以为《红楼梦》作者的第一大本领,只是肯说老实话,《红楼梦》看上去平淡,却成为我们中国过去文艺界中的一部奇书。 《红楼梦》以前的作者大多感情浮动,握笔作文,发泄者多,含蓄者少,所作文章可以悦俗目,不可以当赏鉴。《红楼梦》缠绵悱恻的文风恰与之相反,初看时觉似淡的,没有什么绝伦超群的地方,再看几遍渐渐有些意思了,越看得熟,所得的趣味便亦愈深永。 所谓百读不厌的文章,大都有真挚的情感,深隐地含蓄着,非与作者有同心的人不能知其妙处所在。作者亦只预备藏之名山,或竟覆了酱瓿,不深求世人的知遇。并不是作者有所珍惜隐秘,只是世上一般浅人自己忽略了。 发于愤怒的文章容易发泄,发于哀思的呢,比较容易含蓄,这是情调的差别,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并非说发于愤怒的没有好文章,并且哀思与愤怒有时是不可分的。但在比较上立论,含怒气的文字容易一览而尽,积哀思的可以渐渐引人入胜,所以风格上后者比前者要高一点。《水浒传》与《红楼梦》的两位作者,都是文艺上的天才,中间才性的优劣是很难说的:不过我们看《水浒传》,在许多地方觉得有些过火似的,看《红楼梦》虽不满人意的地方也有,却又较读《水浒传》的不满少了些。换句话说,《红楼梦》的风格比较温厚,《水浒传》则锋芒毕露了。这个区别并不在乎作者才性的优劣,只在写书的动机不同。 (摘编自俞平伯《<红楼梦>研究》) 材料二: 《红楼梦》的风格是什么呢?要准确地把握它,《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的“出则”中有两处说话,可以说是探索此问题的一把钥匙。 一是“出则”劈头的第一句话,也是《红楼梦》的第一句话: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 二是“出则”结束时的一首诗,也是作者自己的(不是按书中人物身份写的)第一首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一头一尾的两次说话,其实都是强调一个意思,即告诉读者,《红楼梦》表面上看来似乎有许多“荒唐”的东西,但实际上是一部很有“趣味”的书,只是这种“味”不是仅从表面文字一览就可领略到的,而必须“细按”,认真索“解”,才能获得。作者同时表示担心的是读者不能“解其中味”。 《红楼梦》的风格也就是含蓄。因为含蓄,所以才有“味”;因为其“味”含蓄于中,所以须“细按”“熟思”,才能获得。 《红楼梦》的含蓄风格,反映在书中可以说是无所不在的,大的如它原来的书名“石头记”,以及人物如薛宝钗等形象的塑造、许多大事件如元妃省亲等的描述,都是写得十分含蓄的;小的如一个小情节、人物的一句对话、一个灯谜、一个酒令、一首小诗以至一个戏目、一个人名等,也处处都含蓄有“味”。 《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形成,则特别与时代和作家的身世有着十分直接的联系,而这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乾、嘉以后考据学之大盛,实际上可以看成是整个学术界的一种沉默,一些进步的政治、学术思想,竟也要借助别的形式来表现。清初以来,凡是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