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灯笼 吴伯萧 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知识卡片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知识卡片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 只是孩童的 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 萧的灯笼。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斡旋( ) 幽悄( ) 霍骠姚( ) 怅惘( ) wò qiǎo piào chàng wǎng 词语解释 斡 旋: 家来: 垂珠联珑: 幽悄 : 调停,调解。 方言,即回家来。 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深寂静。 走近作者 吴伯箫(1906-1982), 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文化大革命”中被开除党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1981年10月,出访英国,不久,当选全国文联理事。1982年8月病逝。 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 度来抒写 灯笼。 1.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释疑解惑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2.第2段末尾的句子有何作用? 释疑解惑 总结自己和灯笼的关系,领起下文。 3.灯笼和祖父有什么关联? 释疑解惑 祖父晚年去城里说事,回来晚的时候,“我”和长工李老五带着灯笼去接他,到家时,家里的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 4.第5段作者由灯笼想起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 释疑解惑 母亲嘱咐“我”打了灯笼照路;母亲在“我”上灯学回家后,接过“我”的灯笼,递给“我”消夜食品;母亲为“我”特别预备了小的纱灯。 5.第8段回忆族姊远嫁的事情有何作用? 释疑解惑 由族姊远嫁时的辉煌景象想到现在族姊家的破落,进而想到代表身份地位的官衔灯,说明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6.第10段提到宫灯有何作用? 释疑解惑 由宫灯联想到书中关于灯笼的描绘,说明灯笼的历史悠久。 7.为什么作者希望灯笼上写的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 释疑解惑 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整体探究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内容分类 段落 相关描述 蕴含意义 “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给人以温暖 1 大人管制小孩“玩火”,但他们自己“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3 “我”夜晚随大人去迎接进城归来的祖父,祖父“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 5,9 其他如在村里上灯学,“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以及“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等 村民日常生活 1.课文中有哪些有关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 内容分类 段落 相关描述 蕴含意义 2 6 “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