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52696

部编版七上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之《峨眉山月歌》同步课件(共41张PPT)+ 素材

日期:2025-09-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1次 大小:11537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PPT,41张,课件,同步,峨眉山月歌,编版
    (课件网)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导入新课 美丽的峨眉山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整体感知———教学目标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昌隆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 《蜀道难》 等。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八(上海古籍-出卷网-1980年版)。峨(é)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李白在二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四处游历。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整体感知———创作背景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羌(qiāng) 整体感知———初读诗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整体感知———再读诗歌 古诗28字中,有5个地名,你能找出来吗?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整体感知———品析诗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① ,影②入平羌③江水流。 ①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半轮,半边,半个。 ②影:月影。 ③平羌( qiāng):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峨眉山顶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中。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夜发④清溪⑤向三峡,思君不见下⑥渝州⑦ 。 ④发:出发。 ⑤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⑥下:往,到……去。通常指由西往东,由北往南,由上游往下游。 ⑦渝(yú)州:今重庆一带。 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很想念你却很难相见,恋恋不舍地到渝州去。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01 02 写景(一、二句)———描写峨眉山的美丽景色。 抒情(三、四句)———抒写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精读细研 一二句从“峨眉山月”写起,描绘了月映平羌江的美景,点出了远游的时令———秋天。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入”和“流”两个动词表明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陪伴诗人远行。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精读细———诗文赏析 三、四句记叙了诗人从青溪驿连夜出发驶向三峡的情形,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精读细———诗文赏析 全诗仅28个字,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丽。构思精巧,不着痕迹,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使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了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精读细———诗文赏析 峨眉山月半轮秋 1.首句点明此诗的时令是什么? 2.为什么不是“峨眉山秋半轮月”?“秋”字有什么妙处? 3.“半轮”有什么作用? 秋季 把“秋’字放在后面是为了归韵。秋高气爽,月亮显得特别明亮、皎洁,用“秋”来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作为意象,含有“团圆”之意,“半轮”月寓意未能团圆,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内心的孤寂之情。 精读细———诗文赏析 影入平羌江水流 此句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按照生活经验,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都是不动的,诗人为什么会要月在“流”?这句的“入”和“流”都有什么妙处? ①“入”是“映入”,“流”是流动,诗人通过“入”和“流”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月光映入江中,又随江水流走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