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六三制 年级 三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5单元《地球上的水》 单元主题 守护蓝色星球———探索水资源的奥秘 课时安排 5课时 一、单元主题 “守护蓝色星球———探索水资源的奥秘” 围绕地球水资源的分布、循环、利用与保护展开探究,引导学生理解水对生命的重要性,培养节水意识与安全防护能力。 二、单元大情景 “地球水资源管理局”科考任务 学生化身“小小水资源调查员”,接受四项任务: 1.任务一(《河流和湖泊》):绘制校园周边水体分布图; 2.任务二(《海洋和陆地》):制作地球海陆比例模型; 3.任务三(《淡水资源》):调查家庭每日用水量; 4.任务四(《防溺水》):设计防溺水安全方案。 最终成果:举办“珍爱每一滴水”科普展览会。 三、课程标准分析 核心概念 9.宇宙中的地球 11.人类活动与环境 学习内容 9.5 地球系统(水循环) 11.3 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学段目标 (3-4年级) ①描述地球上的水体分布; ②举例说明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③设计节水方案,树立环保意识; ④掌握防溺水安全技能。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河流和湖泊》《海洋和陆地》《淡水资源》《防溺水》四课,围绕“地球上的水”主题,引导学生认识水体类型、分布规律、资源价值及安全防护,形成“水是生命之源”的科学观念,培养环保意识与实践能力。 《河流和湖泊》定义河流(陆地表面较大的天然水流)与湖泊(被陆地围着的大片积聚水),区分水体类型(江、河、湖、冰川、池塘等)。模拟水土流失实验(铺土木板对比植被覆盖对水土保护的作用),验证植物对土壤和水的依存关系。实地考察家乡水体,分析其对当地生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观察与实验建立“水体是水的集合体”概念,理解水、土、植物的生态依存关系。 《海洋和陆地》认识地球仪与海陆分布: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约7/10,陆地占3/10;识别七大洲、四大洋及世界之最(如最长河流尼罗河、最大湖泊里海)。 涂格子比较海陆面积比例,制作海陆分布模型,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据分析(如陆地面积表格)归纳地球表面以海洋为主的结论。培养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理解海洋对地球生态的主导作用。 《淡水资源》探究淡水资源的组成(江河湖泊水、冰川、地下水)及稀缺性:可用淡水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3%。用5L水(地球总水量)、150ml水(淡水资源)、45ml水(可利用淡水)直观展示淡水稀缺。探讨节水措施(中水回收、一水多用),设计“节约用水”电子报。通过数据可视化强化节水意识,理解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紧迫性。 《防溺水》探究溺水成因分析:湿滑坡岸、水草缠绕、暗流漩涡、身体疲劳等。模拟落水自救(仰浮呼救、寻找漂浮物)、他人施救(呼叫成人/报警)。制作防溺水手抄报,宣传“远离危险水域”“游泳前热身”等原则。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安全技能,强化生命安全教育。 四课内容形成“认知→探究→责任→实践”的递进链条: 1.知识基础(《河流和湖泊》《海洋和陆地》)→ 2.价值认同(《淡水资源》揭示资源有限性)→ 3.行动指导(《防溺水》提供生存技能)。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描述地球水体分布(海洋/淡水比例); 2. 解释水循环过程与淡水稀缺性。 科学思维 1. 通过数据对比分析水资源分布; 2. 设计实验模拟水循环(如蒸发-凝结)。 探究实践 1. 制作海陆比例模型; 2. 调查家庭用水量并设计节水装置; 3. 演练防溺水自救动作。 态度责任 1. 树立节水与环保意识; 2. 养成安全亲水习惯。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三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实验,但对抽象概念(如“淡水占比”)理解较难。 2.认知基础:已学习“水的三态变化”,但对水循环系统缺乏整体认知。 3.学习难点:理解“可用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