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56116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密切联系的生物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3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7次 大小:22845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单元,青岛,下册,整体,密切联系的生物界,第五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六三制 年级 五年级下册 单元名称 第5单元《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单元主题 生态链探秘:生物间的依存关系 课时安排 4课时 一、单元主题 生态链探秘:生物间的依存关系 围绕食物链、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三大核心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生态保护意识。 二、单元情境 “生态调查局”科考行动 学生化身“生态调查员”,通过三阶段任务探究生物间的联系: 1.任务一:食物链解密(对应第18课《食物链》) 2.任务二:栖息地侦探(对应第19课《生物的栖息地》) 3.任务三:生态平衡守护(对应第20课《保护生物资源》) 最终形成《校园生态报告》,举办“生物多样性展览会”。 三、课标分析 核心概念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概念7“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习内容 7.2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食物链/网、栖息地适应性) 7.3 生物多样性保护 学段目标 (5~6年级) ①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解释生态平衡; ②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物资源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光合作用》《生物的栖息地》《食物链》三课 第18课《光合作用》通过柳树生长实验(泥土减重仅0.1kg,柳树增重82kg)揭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而非仅依赖土壤。学生通过遮光实验(如遮光叶片不变蓝)验证绿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建立“光+水+二氧化碳→养料+氧气”的科学模型。 第19课《生物的栖息地》通过对比莲(蜡质叶、通气组织)、仙人掌(刺状叶)等形态特征,分析生物对水生、沙漠环境的适应性。通过“校园植物研究所”任务,调查家乡植物资源并设计保护方案,强调栖息地多样性(如蜂巢依赖植物筑巢)。 引用《野生动物保护法》,引导学生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等保护措施。 第20课《食物链》以“螳螂捕蝉”引入食物关系,通过构建“草→鼠→鹰”等链式模型,理解能量传递规律。模拟草原狐灭绝导致鼠害泛滥的案例,论证生态平衡重要性,渗透“生物间相互依存”的系统观。 三课之间从光合作用(能量生产)→ 栖息地(环境适应)→ 食物链(能量流动),形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生态循环认知链条。 均围绕“结构与功能”跨学科概念(如莲叶通气结构适应水生环境)、“稳态与调节”(如食物网平衡机制)展开探究。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描述食物链的结构及能量传递规律; 2. 解释生物对栖息地的适应性特征。 科学思维 1. 用模型分析食物网复杂性; 2. 通过对比推理栖息地差异的影响。 探究实践 1. 设计“校园食物链调查”方案; 2. 制作生态瓶验证生态平衡条件。 态度责任 1. 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 提出减少生态足迹的具体措施。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五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初具,但对“能量流动”“生态平衡”等概念需借助直观模型。 2.认知基础:已知动植物基本分类,但对生物间深层联系缺乏系统认知。 3.学习难点:理解食物网动态变化、人类活动对生态的长期影响。 七、学习活动设计 第18课 食物链解密 1. 构建食物链模型; 2. 理解能量传递规律。 ①角色扮演游戏:“谁吃谁”(生物卡片连线); ②数学:计算能量损失百分比(10%定律)。 第19课 栖息地侦探 1. 分析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设计生物适应性海报。 ①对比沙漠狐/北极狐耳廓差异(科学+美术); ②地理:标注全球典型栖息地分布图。 第20课 生态平衡守护 1. 提出保护生物资源方案; 2. 制作可持续生态瓶。 ①辩论赛:“开发vs保护”(语文+德育); ②工程:用塑料瓶制作生态瓶(劳动教育)。 八、教学方法 1.问题链驱动: 例:在《食物链》中追问“若青蛙灭绝,稻田生态会如何变化?”引发连锁推理。 2.项目式学习(PBL): “生态瓶制作”项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