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知识点1 美洲物种的外传 1.原因(推动因素) (1)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发现。 (2)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3)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 (4)美洲作物(玉米、甘薯等)自身的优势。 2.物种交流的表现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 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必备知识 清单破 (1)玉米 ①传入欧洲 a.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供人们观赏。 b.推广:从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到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 洲各国。 ②传入中国 a.时期:明朝。 b.途径: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 区。 c.推广: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 广;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 (2)马铃薯、甘薯 ①传入欧洲: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 慢。 ②传入中国: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3)番茄 ①传入欧洲 a.途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作为观赏植物)。 b.推广: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经过欧洲农艺家的改良培育,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 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②传入中国 a.时期:明朝万历年间。 b.推广: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4)辣椒 ①传入欧洲: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②传入中国:明朝时期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知识点2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欧亚作物传入美洲 (1)种类: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 豆,经济类的甘蔗等。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2)过程 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 物。 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2.欧亚禽畜传入美洲 (1)种类:鸡、牛、驴、马、猪、羊等。 (2)影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知识点3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特点:范围具有全球性;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欧洲占据主导性地位;内容具有丰富性;时间具有长期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 2.影响 (1)政治:缓解饥荒,促进社会稳定;引发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推动当地经济和贸易发展;加强世界联系, 拓展世界市场。 (3)文化:促进各地区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4)社会生活:改变人们的食物结构和丰富人们的食物种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5)生态环境: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导致了植被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定点1 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特点及影响因素 材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 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 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 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1.传播特点 (1)丰富性:种类繁多,包括粮食类、果蔬类、经济作物类、禽畜类等。 (2)主导性:是伴随欧洲的殖民掠夺进行的,欧洲殖民者发挥了主导作用。 关键能力 定点破 (3)双重性:不仅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4)全球性: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 洲。 (5)渐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