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59158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1次 大小:13617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 cover
民族大团结 核心素养目标: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通过各种史料,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背景、法律化过程,理解意义;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知道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理解共同繁荣有利于民族团结。通过研读数据图、地图等材料,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分析论证问题的历史学科能力。 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责任感。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依据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图片,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于2015年在鄂尔多斯市举行。同学们听到了很熟悉的歌曲,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爱我中华》歌曲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讲授新课 猜一猜:人民币上的各民族--眼力大挑战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   图片展示《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教师设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学生回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生根据教材得知: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教师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前提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依据是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权限是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从前提、依据和权限三方面来掌握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   2.法律依据   教师设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怎样确立下来的?展示图片和材料: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学生回答: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教师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经历了制度化、法律化的过程。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原因   教师过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一下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学生活动   回忆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请说出在近代的革命斗争中少数民族英雄有哪些?   学生回答: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对统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近代的革命斗争中,各族人民共御外敌,休戚与共,比如蒙古族爱国将领裕谦、回族将领左宝贵、满族将领佟麟阁、回族英雄马本斋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历史传统。   展示《民族分布特点图》   学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联系密切,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形成了各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民族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现实情况。   教师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依据我国国情制定的。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教师设问: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在哪?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几个民族自治区?   学生回答:1947年,内蒙古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