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60397

第16课《有为有不为》课件(共26张PPT)

日期:2025-10-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1次 大小:34912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6课,有为有不为,课件,26张,PPT
  • cover
(课件网) “有为”即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有不为”即不应该做的事绝不能做。文题即文章论题,简洁明了。 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 16 有为有不为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积累 “笼统”“毅然”“迷途知返” 等常考词语。 理解 “有为” 与 “有不为” 的含义,掌握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重点) 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理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行文思路。(重点)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在人生道路上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难点) 新课导入 《元史》中记载了理学家许恒的一个故事,某个炎炎夏雨,许衡外出,看见行人纷纷到路边的一棵梨树下摘梨解渴。他却不去摘。有人问他,如今兵荒马乱的,这棵梨树已经没有主人了,你为什么不去摘梨吃呢?徐恒回答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在面对诱惑时,应该坚守内心的准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明白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那么,到底什么事能做,什么事又不能做呢?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的《有为有不为》,看看他。对这个问题是如何思考的?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被誉为“学界泰斗”。有《季羡林全集》。 作者简介 诉诸( ) 屈膝( ) 贰臣( ) 笼统( ) 轮廓( ) 得逞( ) 制裁( ) 毅然( ) 大逆不道: 闭目养神: 迷途知返: 只有xī一个读音。 读读写写 zhū èr kuò chěnɡ yì 封建统治者对反抗封建统治、背叛封建礼教的人所加的重大的罪名,现泛指叛逆而不合于正道。 cái 闭着眼睛保持身心平衡,以消除疲劳。 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xī lǒnɡ 意为“变节,背叛”。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常用文体。主要用于剖析事例,论述事理,发表意见和提出主张。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其目的是使论点更严密和有说服力。 文体知识 通读全文,说说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每个人都应为善不为恶。 课文精讲 通读全文,试着梳理: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2):阐述“有为”与“有不为”的内涵,并 引出其评判标准———善恶。 第三部分(8):总结全文,回扣标题,发出号召。 第二部分(3—7):从善恶的大小之别与大小善和大小恶的 联系两方面对主要观点进行剖析。 整体感知 本文篇幅短小,但思路清晰。请略读全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并简要分析其行文思路。 引入主题 学习任务单 “有为”与“有不为”的具体内涵 深入论述 善恶有大小之别 ①_____ 总结呼吁 ②_____ 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大小善跟大小恶的联系 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 首先,作者从主题“有为”“有不为”的内涵切入,由“有为”“有不为”的关键———应该”引出其判断标准———善恶。 最后,作者直陈希望,号召人们“有为”“有不为”。 然后,作者又提出大小善和大小恶之间有时候是有联系的的观点,并进一步作了论述。 接着,作者提出善恶有大小之分的观点,分别从社会层面和历史层面选取事例论述了什么是小恶小善、大恶大善,并得出结论。 行文思路: 1.作者通过哪些论据来论证自己观点的?这些论据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道理论证 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