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小升初语文必考重点古诗文、 日积月累专题练习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1.“傍晚时宫中传赐新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 ,以上意思可以 用两句诗来表达: “ , 。 ” 2.《寒食》是唐代诗人 的作品。诗歌前两句写了仲春的“ 、 ”两 种景物,后两句用“ 、 ”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3.写出下列诗句的节日和习俗,并按节日先后顺序排序: ①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节日: 习俗: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节日: 习俗: 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 习俗: 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 习俗: ⑤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节日: 习俗: 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节日: 习俗: ⑦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节日: 习俗: 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节日: 习俗: 排序: 4.《迢迢牵牛星》中描写两星遥对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的诗句是 “ , ”;诗中描绘织女姿态美、勤劳形象的诗句是 “ , ”;诗中写织女因相思而感到痛苦的诗句是 “ , ” ;借牵牛星、织女星表达人间夫妇的哀愁怨 恨情思的诗句是“ , ”。 5.写出下列诗句所用典故,并按要求分类。 ①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②断桥难断尘寰事,西子湖畔续前缘。 ③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④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诗句所用典故:①《 》 ②《 》 ③《 》 ④《 》 (2)所用典故是民间故事的: 所用典故是神话故事的: 6.《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与传统节日 有关的七言绝 句。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表达了 。 7.诗句中,与“不知秋思落谁家”一样表达思念之情的一项是( ) A.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8.《十五夜望月》的第一句中的“地白”两字照应了题目,不由让人联想 到李白的名句: “ , ” ;通过听觉觉察到的景物是 。 9.《长歌行》是一首咏叹人生的诗歌,运用了“托物起兴”的写法。诗人 借助“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 ”这一派生机 盎然的景象,来比喻充满活力的人生,唱出青春的赞歌。随着时节变换, 光阴逝去,诗人用“ , ”来表达对大好年华稍纵即 逝的担忧。接着,诗人又以“ , ”来感叹时光像东 流的江河,一去不复返。这些自然现象引发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得 出“ , ”这一结论,告诫后人少年时若不珍惜时 间、努力学习,老了将悔之晚矣。我们所学的古诗中,你还积累了哪些要 珍惜时间的古诗,请再写两句: “ , 。 ” 10.根据意思填对应的谚语: (1)“读书时应该好好下一番苦功夫,书中的每个字都价值千金” ,对应 的俗语是: , 。 (2)“别说你出发得早,还有更早的人。多指办事已被别人抢了先” ,对 应的俗语是: , 。 (3)“ 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 ,但是受益很大 ,胜过读许多年的 书”,对应的俗语是: , 。 (4)“路途遥远 ,才可以知道马的脚力高低;经历的事情多了 ,时间长 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善恶好歹” ,对应的俗语是: , 。 (5)“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 了,就能听懂林中鸟儿的声音。指长久地接触某种事物之后,就能发现它 的特征和规律” ,对应的俗语是: , 。 11.从第10题的谚语中,选择合适的谚语填在横线上。 (1)我早早来到学校早读,没想到学习委员早就到了教室,她在聚精会神 地阅读呢。正所谓: “ , 。 ” (2)爷爷说: “《论语》是一部值得我们逐字逐句琢磨的好书。 ”他的看 法与“ , ”的道理是一致的。 (3)听你对这件事情的分析,我受益匪浅,真是“ , 。” (4)俗话说“ , ” , 相处久了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本 性。 (5)三年时间里,鲁滨逊发现了岛上雨季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