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教 学 目 标 (一) 熟读、背诵五首诗词,体会不同体裁的诗歌的韵律特点。 (二) 读懂诗意,品析诗歌的遣词造句、意象选择和艺术手法。 (三) 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饮酒(其五) 请同学们先听录音范读,领略诗歌的韵律之美。然后根据诗意读出停顿,用“/”表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lú xuān lí 饮酒(其五) 陶渊明 huán 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要求: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读出情感 停顿恰当 《<饮酒>其五》是一首古体诗,根据诵读试归纳古体诗特点。 古体诗,为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通称。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不求对仗,平仄用韵也较自由。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他的诗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被称为“田园诗人”。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东晋末年,“篡”“乱”交替,时局动荡不安,官场污浊,世风大坏。 处在这个时期的陶渊明既不能实现理想,也不愿受制于人,与官场同流合污。相形之下,大自然与田园成为他心中的一方净土。以他的人生经历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前,年少居家,饱读诗书,有过“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1 2 3 4 5 第三时期:42岁到62岁,他毅然归居田园,直至病故。 第二时期:29岁到41岁,时仕时隐,处在彷徨挣扎之中。 《饮酒》组诗共20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旨在借酒抒怀,以醉语作醒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内心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地处偏僻了。 尔:如此,这样。 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远,远远地。 偏:偏远。 自主学习,参照注释,读懂词句的意思。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在闲适淡泊中无意间看见南山。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愈发美好,一群群飞鸟结伴而还。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佳:美好。 相与:相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此中:此时此地的情景中,即指隐居的生活中。 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可以“而无车马喧”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自然会显得偏僻安静,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不能。“见”是指在漫不经心中偶见南山,写出了诗人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吻合。“望”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会破坏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 为什么 “采菊东篱下”和“飞鸟相与还”两句中,“菊”和“飞鸟”两个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菊”——— 陶渊明“清风高节”的象征; “飞鸟”———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象征。 “真意”是指陶渊明领会到了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趣。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的“真意”是什么 诗中哪两个词语最直接地表现了诗人的心境 心远———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