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分析古诗中常见的“杨柳”这一意象包含 的情感。 1.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 昌龄《闺怨》) 2.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分析古诗中常见的“杨柳”这一意象包含 的情感。 1.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 昌龄《闺怨》) “柳”常常代表着浓浓的春意,而且年年 复年年,总是绿意葱茏,但是人事变迁, 沧海桑田,无有定数,所以“柳”又会引 发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盛衰无常 的感慨与伤痛。 分析古诗中常见的“杨柳”这一意象包含 的情感。 2.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因“柳”常种于檐前屋后,故在古诗中又 常有着故乡的意味。 3.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 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因为柳与“留”、“丝”与“思”读音相同 或相近,垂柳的依依又让人联想到依依不舍, 因此古人以’表达离别之意和思念之情。 1 2 学会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 了解文艺评论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 理解“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不同意味, 3 4 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提升鉴赏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林庚,字静希,是我国当代知名的学者、诗人及文史学家。他于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中文系,并在同年推出了自己的首部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曾担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以及《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古典文学专著。 作者介绍 在唐诗与楚辞的研究领域内成就显著,他提出了知名的“盛唐风貌”概念。年轻时,他是“清华四剑客”(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中的一员;到了晚年,则成为“北大中文四老”(吴组缃、王瑶、季镇淮)的一员。担任北京大学诗歌中心主任。作为一位知行合一的学者兼诗人,他被誉为“喧嚣时代的隐逸者”。 皎如白雪,煦如阳春。 ———吴组缃 作者介绍 北大学子 葛晓音 所有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称赞他气质超脱,浑身散发着一种清雅之气。他确实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他的超脱似乎源于对世俗纷扰的不屑介入……尽管本世纪有许多才情与学识兼备的杰出人物,但像林先生那样,诗情与理性在创作与学术中相互交融,并塑造出独特风格的大家,实属罕见。 他抬起头,微微含笑,望着屋宇的东方,目光中有坚毅,有安详,有回忆,有思索,有自足,有憧憬。 解题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艺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初读课文 筛选信息 关键句 开头总起句、过渡句、结尾总结句、语段的中心句、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独立成段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抒情句、议论句 序列词、指示代词、反复出现的词、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分离材料和观点的词(例如、像、好像、假如、由此可见) 关键词 理思路 ① 总结句 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 注意“可是”“而” 等词语体现的句间关系 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 ③ 反复出现的句子、谈论的对象 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 “木”字上。 ④ 结尾句 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⑤ 过渡句 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 ⑥ 上段尾句——— 过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