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68876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5-09-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5次 大小:172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9课,桃花源记,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
  • cover
《桃花源记》教案 一、教材分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自部编版初中二年级下册语文必修教材,是三到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主要是古文古诗,既有记事记游,又有壮物抒情。学生可从中感悟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桃花源记》是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记事古文。这是一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叙事。描绘了桃花源中优美风景,民风淳朴,和热情好客的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抒发了对恬静自然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同时通过虚构一个桃花源来暗示现实社会的黑暗和不满。学习本篇课文除了理解文意,掌握文言常识,还应通过师生合作探究掌握桃花的特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下册的学生在之前已经学过了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因此对陶渊明和他的创作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陶渊明的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的经历了解并不多以及他想表达的深层思想,八年级你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了,但文言文的功底还是比较薄弱的 本文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还是需要进一步的讲解,此时的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性的散文,大多数学生都会认为散文很无聊。因此课堂上要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的特点。 (2)了解文学家陶渊明和作者的社会理想。 (3)通过通读,把握语气、句式、音节的变化,体会作者的心灵节奏和内在情怀。 (4)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和认识和评价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四、教学重点:(1)掌握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和省略句的用法。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和认识和评价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五、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和认识和评价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六、教学材料:ppt,板书,音频。 七、教学方法:同读法,讨论与点拨相结合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八、课时安排 教学时长:45分钟 本科共两个课时。本教案为第二课时的,第一课时通过朗读法疏通了文意和讲解了文言文词汇,了解了作者陶渊明 九、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疏通了本课的文意,讲解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还通过通读,把握了语气、句式和音节的变化,体会了本文的节奏和语言美。这节课呢,我们就要从句段入手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和学会评价作者所描述的理想境界。在学习接下来的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讲的文言词汇。 通假字:具、要; 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 一词多义:舍、寻; 辨析同义词:悉、并、具; 句式:省略句。 师生问答的方式共同解决上述文言词的意思,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知识。 (2)引入新课,理清思路。 学生再一次朗读课文,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整理出段落层次,再与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最后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同学来进行分享果。在开始之前,老师示范一下,例如把第一段归为一个层次,这一段描写了渔人意外发现了桃花源林。 一(1段)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林。 二(2、3段)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三(4、5段)渔人离开桃源后,世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同学们的讨论分享共把课文分为了三个层次。结合同学们得出的层次在黑板上写出整个故事的经过是以“发现———进入———离———探访”开展开来的。得出了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展开的叙事。 (3)探究课文,升华主旨 ①在理清了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桃花源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已经对这篇《桃花源记》有了更深的了解。 提问“那么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得到桃花源有什么特点呢?请你们再好好地阅读课文,然后再向我们分享”(同学回答) (得出桃花源风景优美,人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