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68913

2.《生活之美》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9-20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214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生活之美,教案,格式
  • cover
《生活之美》教案 学科 初中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生活之美》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重要内容。此单元聚焦于生活中的美术作品,该课通过展示不同风格和主题的画作,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它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之前对美术基本元素的认识,又为后续的美术创作和鉴赏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美术基础,但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创作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在表达个人观点时可能不够自信。在学习中,可能难以准确分析作品的构图、色彩与主题的关系。教学中可采用趣味互动方式,降低学生回答压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够敏锐感知《文化科技的共享时代》《古运今晖》等作品中体现的生活之美。 2. 体会美术作品中构图、色彩等元素营造出的美感。 艺术表现 1. 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步法鉴赏美术作品。 2. 结合生活体验,用草图形式表现“生活之美”。 创意实践 1. 在创作草图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将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合。 2. 大胆尝试不同的色彩搭配和构图方式进行创作。 文化理解 1. 理解美术作品是对生活的艺术表达,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生活的变化。 2. 体会作品中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交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分析《文化科技的共享时代》《古运今晖》等作品的构图、色彩与主题表达。 2. 掌握“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步法鉴赏作品。 3. 理解传统与现代元素在作品中的融合。 难点 1.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克服“不愿回答”的心理。 2. 让学生准确分析作品中构图、色彩对主题的诠释。 3. 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大胆创新,表达独特的“生活之美”。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穿越时空看变化 播放视频并引导思考 (1) 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短视频《改革开放前后生活对比》,视频中呈现服饰、家居、交通等场景,并配上轻快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待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微笑着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视频里哪些画面让你觉得‘生活变美了’?举个手,用一句话说说你的发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 (3) 若有学生举手,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你的观察很敏锐,说得非常好”。 (4) 若无人举手,教师和蔼地说:“看来大家还在仔细观察呢!老师先分享一个———我发现视频里的马路从泥巴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这就是‘生活之美’呀!你们也试试?”引导学生大胆表达。 (5) 当有学生回答后,进一步追问:“你为什么会觉得这个变化体现了生活之美呢?”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6)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生活中的这些变化都是生活之美的体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活之美。 (7) 再次引导学生回顾视频中的画面,让他们感受生活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对生活之美的兴趣。 (8) 鼓励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去发现更多生活中的美。 1. 观看视频,感受改革开放前后生活的变化。 2.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举手回答。 3. 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从中获取启发。 4. 跟随教师的引导,深入思考生活之美的体现。 评价任务 观察敏锐度: 表达清晰度: 参与积极性: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直观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生活的变化,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任务驱动:名作鉴赏探秘 活动一:聚焦《文化科技的共享时代》 小组合作探究 (1) 教师站在讲台上,向学生介绍《文化科技的共享时代》这幅画,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