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69032

1.《赏书法之韵》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9-23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8次 大小:219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赏书法之韵,教案,格式
  • cover
《赏书法之韵 》教案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美版 授课类型 欣赏·评述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赏书法之韵 ”在人美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体系中意义重大。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精华,蕴含深厚文化内涵。教材会介绍书法起源发展,不同书体特点,经典作品风格等,引导学生了解书法基本知识与艺术魅力,提升欣赏能力与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从小学过渡到中学,认知与审美有一定发展,但对书法专业知识了解有限。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书法独特魅力能吸引其注意力,不过书法专业性强,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困难产生畏难情绪。小学有一定美术基础,但书法知识储备不足,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待提高。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敏锐感知不同书体的线条、结构、章法等形式美。 2. 体会书法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与意境。 艺术表现 1. 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书法作品的特点。 2. 尝试模仿简单的书法线条与结构。 创意实践 1. 发挥想象,为书法作品赋予新的创意解读。 2. 结合其他艺术形式,进行简单的书法创意实践。 文化理解 1. 了解书法艺术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 2. 尊重和传承书法这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不同书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特点。 2. 学会从线条、结构、章法等方面欣赏书法作品。 3. 了解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与文化背景。 4. 感受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难点 1. 理解不同书体之间的演变关系和审美差异。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书法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3. 体会书法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提升审美素养。 4. 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欣赏法 教具准备 书法作品图片、书法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1) 教师提前在教室墙壁张贴一些著名的书法作品,如颜真卿的《颜勤礼碑》、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当学生进入教室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作品,提问:“同学们,大家走进教室,有没有注意到墙壁上这些特别的作品呀?它们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画有什么不一样呢?” (2) 待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那你们知道这些作品是什么艺术形式吗?它们有着怎样的魅力能流传千古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3) 教师简单介绍书法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如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是古人表达情感、记录思想的重要方式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赏书法之韵。 (4) 展示一些古代文人墨客对书法的赞美之词,如“书者,如也,如心之所欲也”,让学生感受书法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5) 讲述一个与书法相关的小故事,如王羲之吃墨的故事,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6)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与书法有关的事物,如店铺招牌、春联等,让学生体会书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7)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书法作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8) 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书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学习兴趣。 1. 学生进入教室后,观察墙壁上的书法作品,寻找其特别之处。 2.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举手回答。 3. 认真聆听教师关于书法地位的介绍,对书法艺术产生初步的兴趣。 4. 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到书法作品的经历。 评价任务 观察积极度: 回答准确性: 兴趣激发度: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书法作品、讲述故事等方式,创设直观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与欣赏 活动一: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历史讲解 (1) 教师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讲述书法艺术的起源,介绍其从原始的刻画符号逐渐发展成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