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李 密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一 二 三 了解作者李密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文体知识 研读课文,掌握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 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理解作者陈情中的苦情之源,理解“忠”“孝”的含义 四 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一)题解 动词,陈述 情况(事实) 衷情(孝情、忠情) 情理(忠孝之道) 文体 文章是李密呈献给晋武帝的一封文书,以表达自己的某种诉求。 (二)表是一种实用性文体 1.从汉始,臣下写给君主的文章被区分为章、奏、表、议四体。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章表》 2.表的内容主要是向君主陈述请求,抒发己志。 3.《出师表》以“忠”著称,《陈情表》以“孝”感人。 相关链接———古代文体 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章」是用来谢恩的; 「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 「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 「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当然,关于这些上书的名称和功用,随着不同的时代也有变化。 「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如唐朝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 古代文体———表 “表”是古代的一种奏章,多用于臣子向国君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呈表人一般态度诚恳,措辞谦恭,内容读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 “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典范之作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解题 一、向谁陈情? 二、为何陈情? 三、如何陈情? 四、陈情结果?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三国时期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仕蜀汉尚书郎,曾数次出使东吴,极有辩才,为吴人所称赞。蜀灭亡后,晋武帝多次征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为由,上书陈情,辞不赴召,是为《陈情表》。后祖母死,李密才出仕晋朝。因怀怨赋诗,得罪权贵,遂免官。后老死于家中。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其生平见载《华阳国志》、《晋书》。代表作为《陈情表》。 谁在陈情? 晋武帝为什么要重用李密? 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了拉拢东吴官员,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宏之胸怀。 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 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 ———周树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李密以供养祖母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辞不就职”。 向谁陈情?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 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晋武帝实行怀柔政策,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 写作背景 李密 蜀汉旧臣 晋武帝 新晋皇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