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70961

24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日期:2025-10-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0次 大小:301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 cover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诗家之史”特点,感受心忧天下的“诗中圣人”形象。 3、能通过诵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独特体会。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杜甫人生中“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此时的作品是由本身的苦难,黎民的苦难,社会的苦难共同酝酿的,鲜明地体现着诗歌记史的特点。此诗叙述了草屋被狂风吹破的事,在疾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亲身体验着困窘难熬的苦楚,脑海却翻腾的是战乱给天下寒士带来的不幸和荼毒,“古仁人”情怀的表露鲜明而强烈。 【学习重点】 通过深读文本,体会事里藏乾坤的“诗家之史”特点。 感受心忧天下的“诗中圣人”形象。 【学习难点】能通过诵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独特体会。 【学习方法】研读探究 小组讨论 反复诵读 【学习准备】 1、借助书下注释或参考书,读准字词,理解诗歌内容; 2、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 1、一提到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不是会有与他相关的内容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一说。 提示:积累的重要性,积累作品、人物的生平知识,后人的评价等;注意引导学生走向本节课的切点。 生成反馈:学生对杜甫总的印象的确集中在这两个词上,可见从这两个词入手的确是解读杜甫诗歌的一个切口。 两个尊称的板书。诗史 诗圣 2、哪位同学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那是最好不过了。 生说,教师评价,板书。 预设:诗史,是对杜甫诗歌的评价,是指杜甫的诗歌记录了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诗圣,是对杜甫的评价,是指他是诗人中的圣哲。 生成反馈:从发言的几个学生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诗圣”的理解都是从他的诗歌的艺术成就角度来谈的,这一点可以为课末的总结照应,这个照应拉的有点长,教师要把握好。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后期作品中的名篇,我们单从诗歌题目来看,你认为它反映出当时的历史和诗人情怀了吗? 注意:这个问题最终的问法要根据前面学生对“诗史”“诗圣”这两个词的理解来组织。 对话引导:分析题意———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从题目来看,似乎只是说了一件平常事,下面我们到诗中读读品品,品品读读。 二、品读 1、初读,准确无误。 课代表领读,点评,示范。教师正音,总结:准确无误是读诗的基础。 2、深读,窥见历史。 (1)《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史———史,记事者也。从题目中看到的这件平常事,让我们窥见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呢? 引导激励:杜甫是一个以诗写史的高手,我们如果能从诗句中解读出当时的历史现状,那就是以诗解史的高手。研读诗歌,做好批注,思考后和学习伙伴交流,看看哪一组窥见的历史与当时的史实是最接近的。 学生解读文本,教师引导。 预设:这部分是全课的重心,解读的点是:杜甫生活的艰辛、孤苦、无奈、无助,天下百姓生活同样的艰辛、孤苦、无奈。无助。注意根据学生的品读引导评价,深入启发,指导朗读。 生成反馈:学生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关键字,教师对课堂生成要学会取舍,尤其是赛课的时候。 (2)出示《旧唐书》中的内容对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 预设:1、尽量挖掘资料的价值,在证明教学内容的同时,若能拓展,延伸是最好的; 2、引导学生体会“杜甫以诗记史,一般是从常人凡事入手,诗里藏乾坤”; 3、杜甫的诗是写个人,也是写天下。 生成反馈:学生能体会到杜甫诗歌的内容与《旧唐书》的记载有吻合之处,也能感知到史书记载比较宏观,杜甫诗歌的记录从生活实际,从个人生活出发。更有学生提到,史书可能是事后补记,诗歌是即兴书写,所以感情会更浓烈些。教师要注意引导,并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