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73685

1 观照自然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9-20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4次 大小:243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观照,自然,教案,格式
  • cover
《观照自然》教案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美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观照自然》是本单元起始课,围绕“山水抒———主题展开。教材借助大量经典山水画,介绍“三远法”等独特章法布局,展现散点透视优势。还详细讲解斧劈皴、披麻皴等山石皴法,让学生掌握自然山水艺术表达,为后续学习创作与赏析奠基。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过渡,对美术兴趣浓厚,有自然山水生活体验,但对中国山水画认知浅。他们有一定观察和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在发展,教师可引导其参与讨论和实践,理解山水画内涵与技法。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敏锐感知中国传统山水画独特艺术魅力,理解章法布局和笔墨技法美学价值。 2. 提升对山水画中空间感和山石质感的审美鉴赏能力。 创意实践 1. 学会山水画基本技法如皴法,能在创作中灵活运用。 2. 发挥创新思维,将个人感悟融入山水画创作,提高实践能力。 文化理解 1. 体会中国山水画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 2. 激发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动力。 艺术表现 1. 掌握“三远法”构图和皴法表现,准确表现自然山水。 2. 运用美术语言表达个人情感和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解“三远法”构图特点和散点透视原理,识别不同构图作品。 2. 掌握斧劈皴、披麻皴等山石皴法特点与表现方法。 3. 能运用“三远法”和皴法表现自然山水。 难点 1. 把控用笔枯湿浓淡变化,契合表现对象。 2. 创作中灵活运用“三远法”和皴法,实现情感与物象统一。 3. 准确表现山石质感和画面空间感。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山石实物或模型、临摹素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播放视频并提问 (1) 教师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展现祖国壮美山河的视频,视频中包含高山巍峨耸立、深谷幽静深邃、溪流潺潺流淌、平原广袤无垠等不同地貌景观,让学生沉浸在自然山水的美丽之中。 (2) 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停顿片刻,引发学生思考,然后提出问题:“如此美丽的山水,古人没有相机,是如何将它们呈现在画卷上的呢?”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自然山水转移到古人对山水的艺术表现上。 (3) 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猜测,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4)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无论回答是否准确,都认可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5)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要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古人表现山水的独特方式。 (6) 再次强调问题的核心,即古人如何通过绘画来展现山水之美,为后续引入中国山水画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7) 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情,了解他们对问题的兴趣和困惑,以便调整后续的教学节奏。 (8) 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中国山水画,引出后续的教学内容。 1. 认真观看视频,感受自然山水之美。 2.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3.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4.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 评价任务 思考积极: 发言踊跃: 参与度高: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带来视觉冲击,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古人表现山水方式的好奇,顺利导入课程,为后续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新授 活动一:山水画的章法与时空突破 展示作品讲解“三远法” (1)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赵孟頫的《水村图》等经典山水画作品,将高清的作品图片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2) 详细讲解“三远法”的概念,即高远(自山下仰山巅)、深远(自山前窥山后)、平远(自近山望远山),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每幅作品的构图特点和所营造的空间感。例如,在讲解《溪山行旅图》时,指出其运用高远法,通过高耸的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