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75252

第2课 制茶具明茶礼 教案 (表格式)

日期:2025-11-11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5次 大小:220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课,茶具,茶礼,教案,格式
  • cover
《制茶具明茶礼》教案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岭南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岭南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围绕中国茶文化和茶具制作展开。通过展示多幅与茶相关的古画,介绍品茶礼仪和各类茶具,还讲解了陶艺制作茶具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了解茶文化内涵,提升艺术素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可能较浅。他们有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但在陶艺制作技巧上可能欠缺经验。教学中可能遇到学生对茶文化理解不深入、制作茶具时技巧掌握困难等问题,可通过多展示案例、加强实践指导来突破。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感受中国茶文化相关绘画作品的艺术美,提高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2. 体会不同茶具的造型美和功能美,增强对美的感知。 艺术表现 1. 掌握温杯、醒茶、冲泡等沏茶步骤和鞠躬礼、伸掌礼等品茶礼仪的表现方式。 2. 学会用拉坯法和泥条盘筑法制作茶具,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创意实践 1. 在制作茶具过程中,发挥创意,设计出独特造型的茶具。 2. 尝试将茶文化元素融入茶具设计中,进行创新实践。 文化理解 1. 了解中国茶文化流传至今的原因,理解茶文化的深厚内涵。 2. 明白品茶礼仪背后的文化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了解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流传至今的原因。 2. 掌握品茶的礼仪,如温杯、醒茶、冲泡、鞠躬礼、伸掌礼等。 3. 认识不同茶具的造型和功能。 4. 学会用拉坯法和泥条盘筑法制作茶具。 难点 1. 深入理解品茶礼仪背后的文化意义。 2. 熟练掌握拉坯法和泥条盘筑法的技巧,制作出美观实用的茶具。 3. 将茶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茶具设计中。 4. 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挥创意,展现独特的个人风格。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茶具实物、陶艺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介绍单元背景 (1) 教师开场,提及俗话说“礼”行天下,不学礼,无以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渗透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引出本单元要用艺术的方式表现日常生活,做到明礼修身等内容。 (2) 阐述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说明茶文化不只是享用饮品,还蕴含深厚文化内涵,茶艺是生活艺术也是“礼”的集中体现。 (3) 提出问题,如中国茶文化为何能流传至今,引导学生思考。 (4) 展示唐代佚名《宫乐图》局部、元代赵孟頫《斗茶图》、宋代赵佶《文会图》、明代唐寅《品茶图》局部等与茶相关的古画,让学生观察画面中人们品茶的场景。 (5) 介绍画面中的人物姿态、动作等,引导学生感受古代人品茶时的氛围和文化气息。 (6) 提问学生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7)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强调茶文化的魅力和重要性。 (8) 自然过渡到本节课要探讨的中国茶文化流传至今的原因和品茶的礼仪等内容。 1. 认真聆听教师介绍,了解单元背景和茶文化相关信息。 2. 观察古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3. 积极发言,分享自己从画面中看到的内容和感受。 4. 跟随教师的引导,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评价任务 参与度: 表达能力: 观察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单元背景和展示古画,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茶文化相关问题,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一:探究中国茶文化流传至今的原因和品茶的礼仪 分析古画中的茶文化元素 (1) 再次展示之前的古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中与茶相关的元素,如茶具、茶叶、人们的动作等。 (2) 讲解不同朝代的茶文化特点,结合古画内容,分析每个朝代人们对茶的喜爱和重视程度。 (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国茶文化流传至今的原因,鼓励学生从历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