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聚的力量》教案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湘教版 授课类型 欣赏·评述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教材通过展示多幅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艺术家凝聚生活之美的方式。这有助于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有一定的欣赏评述和审美能力。但对于美术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性和凝聚力理解较浅。教学中应适应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其审美和表现能力,促进健全人格形成和全面发展。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学生能通过欣赏作品,感悟其中“凝聚的力量”。 2. 提高对美术作品中生活之美的感知能力。 艺术表现 1. 具体分析作品的背景和形式,如构图、造型、色彩等。 2. 学会运用专业术语描述作品的艺术特点。 创意实践 1. 探究感兴趣的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思考创作方式。 2. 尝试用简单的构图分析简图表述自己的理解。 文化理解 1. 体会艺术中凝聚的力量,理解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2. 提高文化理解,感受艺术传递的正能量和社会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分析艺术家通过美术作品凝聚生活之美的方式。 2. 掌握从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分析作品的方法。 3. 理解不同作品中“凝聚的力量”的表现形式。 难点 1. 体会美术作品与文化理解的关系。 2. 探究艺术家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3. 能够准确描述作品中“凝聚的力量”带来的不同感受。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提问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 相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思考 (1) 老师开场:“上课,同学们好,请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充满凝聚力的事件或者作品呢?”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相关场景,引导他们将生活与美术作品中的凝聚力量联系起来。 (2) 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回答,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于学生提到的有力量感的事情或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描述这些事件或作品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3) 介绍美术作品的独特作用:“美术作品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从迥异的个性中聚起共识,从纷纭的悲欢中凝结情感和力量。富于真实质感的作品,总是更能唤起人们的共鸣,给民族、社会的凝聚与进步带来深远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在凝聚力量方面的重要意义。 (4) 播放美术作品的图片,展示1870 - 1873年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的列宾(俄罗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1979年中国美术馆藏的何岸《西沙之晨》、2007年中国美术馆藏的吴云华《草原盛会》、1880年克拉姆斯柯依的《月夜》、1872年希施金的《松树林》、1895年列维坦的《金色的秋天》等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作品的魅力。 (5) 提出问题:“那么美术作品怎样展现凝聚的力量?”引导学生思考美术作品展现凝聚力量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6) 倾听学生的回答,对于学生说出的通过作品的画面内容、色彩等方式展现凝聚力量的观点,给予肯定和进一步的引导,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想法。 (7)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我们通过分析作品的历史背景———经济条件、社会文化背景和形式分析———构图、造型、色彩、环境、明暗来感悟艺术家的情感表达,并体会美术作品中的凝聚的力量。”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方法。 (8) 鼓励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深入探究美术作品中的凝聚力量。 1. 积极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分享自己见过的有力量感的事情或作品。 2. 认真观看美术作品的图片,直观感受作品的魅力。 3.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尝试说出自己对美术作品展现凝聚力量方式的理解。 4.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