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非遗》教案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湘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强调美术与多学科融合。教材融入历史、文化等知识,助学生全面理解非遗。学习此课,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树立保护非遗的意识和责任感。非遗承载民族起源、历史和文化,是人类智慧结晶,学习该教材是对传统的尊重和对未来的负责。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美术知识和认知在扩展,体验与创造能力渐强。小学阶段的学习让他们具备一定美术知识、创作、欣赏探究和分析表现作品的能力。教学中,可利用这些能力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探索非遗世界。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 2.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艺术表现 1. 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必要性。 2. 掌握欣赏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和技巧。 创意实践 1. 利用所学方法和技巧设计非遗图案。 2. 创作一件与非遗相关的作品。 文化理解 1.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传承意识。 2. 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尊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欣赏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和技巧。 3. 感受非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魅力。 难点 1. 引导学生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意义。 2. 激发学生对非遗的传承意识。 3. 让学生将对非遗的理解融入到创意实践作品中。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引导观察 (1) 老师在进入课题前,向学生说:“同学们,在进入今天的课题之前,老师想请大家看一个精彩的视频。大家要仔细观察视频中的内容哦。”然后播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频。 (2) 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视频中出现了哪些传统艺术形式呢?给大家一点时间思考一下。” (3) 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当有学生回答后,给予肯定和表扬,如“xx同学观察得真仔细,掌声送给你!” (4)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提问:“那大家知道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和我们今天要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关系吗?” (5)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非遗》,去深入了解一下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6) 在黑板上写下课题《走近非遗》,并简单介绍本节课的大致内容和学习目标。 (7) 再次强调观察视频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后续学习中也要保持这种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8) 询问学生对视频中印象最深刻的传统艺术形式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 1. 认真观看视频。 2.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3. 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4. 分享自己对视频中传统艺术形式的印象。 评价任务 观察仔细: 回答积极: 思考深入: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传统艺术形式,为后续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做铺垫。同时,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非遗定义与分类讲解 详细讲解定义与分类 (1) 老师向学生解释:“非遗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2) 结合图片,详细介绍非遗的分类,如“口头传统和表达,就像我们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传说等;表演艺术,像刚才视频里看到的昆曲等;还有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 (3) 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非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如“像春节、端午节这些传统节日就属于社会风俗、礼仪、节庆这一类的非遗。” (4) 提问学生:“大家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可能属于非遗的东西呢?” (5)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纠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