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人像》教案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湘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及本节课是美术综合探索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等核心素养。教材提供了各朝代经典雕塑和现代雕塑,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引导学生用雕塑表达人物表情和内心世界。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直观艺术兴趣浓厚,但技术掌握有难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其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引导思考和表达,以帮助他们克服技术难题,提升艺术素养。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够敏锐感知雕塑作品中人物面部特征和情感表达所呈现的美。 2. 提升对不同风格雕塑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艺术表现 1. 学会准确观察并描绘人物面部特征,掌握基础雕塑技法进行人像塑造。 2. 能用雕塑手法表现人物表情,传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创意实践 1. 通过观察与探究,发挥创造力,尝试用独特方式塑造人像。 2. 以“自我”为主题,创作出有个性的泥塑人物头像作品。 文化理解 1. 了解中国各朝代经典雕塑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2. 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观察和表现人物面部特征的方法。 2. 理解雕塑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3. 学习基础的雕塑技法。 难点 1. 准确塑造出人物的表情。 2. 在雕塑中传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3. 运用雕塑技法展现人物的独特气质。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启发式、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雕塑工具、陶泥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作品赏析与讨论 (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惊艳世界的“中国白”———德化瓷雕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其造型、色彩、质地等方面的特点。例如,德化瓷雕塑的线条是否流畅,色彩是否纯净,质地是否温润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德化瓷雕塑的感受和看法。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德化瓷雕塑美在哪里?”“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视觉冲击?”等。 (3) 邀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的独特见解,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从艺术价值、文化内涵等方面深入理解德化瓷雕塑的魅力。例如,德化瓷雕塑不仅具有精湛的工艺,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5) 向学生介绍雕塑的定义和分类,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雕塑作品,如圆雕、浮雕等,让学生对雕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6) 教师强调雕塑作为一种三维空间造型艺术的独特魅力,与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和联系。例如,雕塑能够更直观地展现人物的形态和质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7) 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如何用雕塑手法表现人物的面部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8) 教师进行总结,指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外貌、表情和性格,雕塑可以通过表现人物的这些特点,展现出人物的内在气质和精神世界。我们将尝试用雕塑来表现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塑造一个与众不同的塑像。 1. 认真观察德化瓷雕塑作品。 2.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 3. 倾听其他小组代表的发言。 4.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 表达清晰: 思考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德化瓷雕塑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对雕塑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讨论和提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 雕塑人物表情的塑造 作品赏析与分析 (1) 教师展示《少女像(雕塑木雕)》1962刘焕章的作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雕像的面部特征、姿态和神情。例如,少女的眼神、嘴角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