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比例的意义》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种子课,是学习正比例、反比例知识和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基础,要通过丰富的情境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重视呈现真实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展示数学知识的抽象与建模过程,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抽象、表征、建模的过程,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建构。教科书还重视用直观形象的图形或图象来揭示知识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知识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活动,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3.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照片激趣。 师:小小的游戏中蕴藏着很多的数学知识,只要你善于发现,多思考,就会有所收获。把照片放大,出现了下面两种情况,说说你的看法。(课件逐次呈现原照与放大后的2幅生活照片。) 生:第二幅没有变形,其他照片都变形了。 师:这张照片之所以没有变形,是因为它是由原照片“按比例”放大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一比例。 教师板书课题:比例。 2.迁移猜想。 师:很多新的概念都是和原有知识有联系的,你认为“比例”会和什么知识有联系? 生:比。 师:好,我们就在“比”的基础上研究“比例”。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师(课件隐去“变形”照片,呈现剩下照片的数据):我给出这兩张照片的数据,你写出它们长和宽的比吗?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后,与同桌交流。 师:按比例放大的两张照片有什么特点? 生:我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是相等的,5:4=1.25,10:8=1.25。 师:原来不变形、按比例缩放指的是可以找到两个比值相同的比。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写成这样的一个等式。 板书:5:4=10:8 2.丰富情境。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按比例”缩放的现象,是不是也能从中找到这样一个等式呢? (1)自主探究任务一: ①计算三面国旗长宽之比,并求出比值。 ②观察三组数据,能否从中选出两个比组成等式。 国旗长2.4m,宽1.6m。 国旗长60cm,宽40cm。 国旗长5m,宽10/3m 学生独立思考,在本子上记录找到的相同比值的比,并写成等式。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2.4:1.6=60:40 2.4:1.6=5: 60:40=5: 师引导学生思考两个比组成等式的依据,并提出问题,单位不一样也可以组成等式吗? (2)自主探究任务二: 探究宽与长的比能不能组成等式?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将组成的等式分类板书。 1.6:2.4=40:60 1.6:2.4=:5 (3)认真观察等式,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用自己的话概括什么是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 (三)巩固应用。 1.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6:10与9:15 20:5与1:4 1/2:1/3与6:4 0.6:0.2与: 2.三面国旗的尺寸中,还有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5:2.4=:1.6 5:60=:40 2.4:60=1.6:40 教师结合板书归纳:根据同学们找的结果,我们看到这三面国 旗的长与宽的比值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都可以组成等式。同样,这三面国旗宽与长的比值也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宽与长的比也都可以组成等式。另外我们还发现每两面国旗的长与长的比值、宽与宽的比值也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的比与宽的比也可以组成等式。从这三面按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