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89344

24.1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设计(表格式)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11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1次 大小:1454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4.1,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格式,教版,数学
  • cover
24.1 一元二次方程 课题 一元二次方程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学内容 课本P34-36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认识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4.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重要数学模型.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难点:1.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转化过程. 2.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观察下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 cm,宽50 cm.在它的四个角分别切去一个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的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是3600 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提示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列出方程. 解: 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则盒底的长为(100-2x) cm,宽为(50-2x) cm, 根据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 cm ,得(100-2x)(50-2x)=3600, 化简,得x -75x+350=0. 【问题】这个方程是不是我们前边学过的方程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复习方程,学生观察新方程形式与以前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不同. 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自然地构建出新知识. 2.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探究】 问题1  如图所示,某学校要在校园内墙边的空地上修建一个长方形的存车处,存车处的一面靠墙(墙长22 m),另外三面用90 m长的铁栅栏围起来.如果这个存车处的面积为700 m ,求这个长方形存车处的长和宽. 小组活动,共同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1)分析题意,题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2)分析题意,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3)如何设未知数,根据题中等量关系怎样列方程 (4)分析下面小明和小亮列方程的做法,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所列方程是否正确 小明的做法: 设长方形存车处的宽(靠墙的一边)为x m,则它的长为m.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x=700. 整理,得x2-90x+1400=0. 小亮的做法: 设长方形存车处的长(与墙垂直的一边)为x m,则它的宽为(90-2x)m.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90-2x)·x=700. 整理,得x2-45x+350=0. 师生活动:教师先出示问题(1)~(3),学生讨论交流后出示问题(4),学生再进行交流.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解决疑难问题,学生讨论后小组展示结果,教师及时补充和点评. 问题2 一个长为10 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A处到地面的距离为8 m.如果梯子的顶端沿墙面下滑1 m,那么梯子的底端B在地面上滑动的距离也是1 m吗 你能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吗 分析:设梯子底端B在地面上滑动的距离为x m,由题意,得AC=8 m,AB=A1B1=10 m,AA1=1 m,BB1=x m.∴A1C=7 m.在△ABC中,由勾股定理得BC=6 m,∴B1C=(6+x) m.在△A1B1C中,根据勾股定理A1C2+B1C2=A1B12建立方程即可. 解:设梯子底端B在地面上滑动的距离为x m,由题意,得(6+x)2+72=102, 整理,得x2+12x-15=0. 思考:在上面的两个问题中,我们得到方程:x2-90x+1400=0,x2-45x+350=0,x2+12x-15=0.观察这三个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你能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吗 师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定义,尝试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归纳】 一元二次方程满足三个条件:(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3)方程两边都是整式.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思考: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你能不能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