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1 锐角三角函数 课题 第1课时 正切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学内容 课本P104-106 教学目标 ⒈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并认识锐角三角函数正切的概念 ⒉正确理解正切符号的含义,掌握锐角三角函数正切的表示; 3.学会根据定义求锐角的正切值 4.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正切的定义. 难点:能够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复习回顾】 1.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三边之间的关系: 如图1,在Rt △ABC中,∠C=90°. 两锐角关系:∠A+∠B=90°. 三边关系:AC 2 + BC 2 =AB2. 如图,轮船在A处时,灯塔B位于它的北偏东35°的方向上,轮船向东航行5 km达到C处时,灯塔在轮船的正北方,此时轮船距灯塔多少千米? 复习回顾已学的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便于学习本节课新知识. 通过实际情境引入本节课要学的新知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2.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探究】 1.在Rt△ABC 和Rt△A′B′C′,∠C=∠C′=90°,∠A=∠A′=α,那么与有什么关系.能解释一下吗?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2.如图所示,已知∠EAF<90°,BC⊥AF,B'C'⊥AF,垂足分别为C,C'.与具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总结: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当一对锐角相等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从而两条对应直角边的比相等,即当∠A(小于90°)确定时,以∠A为锐角的Rt△ABC的两条直角边的比是确定的. 这就是说,在Rt△ABC中,当锐角∠A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A的邻边的比都是一个固定值. 【总结】 ∠A的正切的定义: 在Rt△ABC中,∠C=90°, ∠A的对边为a,∠A的邻边为b,斜边为c. ∠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 A, 即tan A==.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思考: (1)∠A的正切tan A表示的是tan 与A的乘积还是一个整体 学生回答:tan A表示的是一个整体. (2)当∠A的大小变化时,tan A是否变化 学生回答:tan A随着∠A的大小变化而变化. (3)tan A有单位吗 学生回答:tan A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 (4)∠B的正切怎么表示 tan A与tan B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tan B=,tan A tan B=1 (5)要求一个锐角的正切值,我们需要知道直角三角形中的哪些边 学生回答:需要知道这个锐角的对边和邻边. (6)若知道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直角边,你能求一个锐角的正切值吗 学生回答:根据勾股定理求出另一直角边,再根据正切定义求解. 【注意】 1.正切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 2.正切值只与角的大小有关,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3.tan A是一个整体符号,不能写成tan A,tan A不表示“tan”乘以“A ”. 4.当用三个字母表示角时,角的符号“∠”不能省略,如tan∠ABC. 5.tan2A表示(tan A)2,而不能写成tan A2. 【例题】 例1 在Rt△ABC中,∠C=90°. (1)如图(1)所示,∠A=30°,求tan A,tan B的值. (2)如图(2)所示,∠A=45°,求tan A的值. (1) (2) 解:(1)在Rt△ABC中, ∵ ∠A=30°, ∴ ∠B=60°,且a=. ∴ b=. ∴ , . (2)在Rt△ABC中, ∵∠A=45°,∴a=b. ∴tan A=tan 45°=. 这样,就得到 tan 30°=,tan 45°=1,tan 60°=. 把分析问题的过程设置成小问题的形式,通过教师的引导或者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层层递进的方式分析并解决问题,降低了学习难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归纳总结,明确正切的定义. 通过一个个小问题慢慢引出三角形正切的注意事项. 通过例题的训练,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在直角三角形中如何求锐角的正切,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3.学以致用,应用新知 考点1 正切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