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3 解直角三角形 课题 解直角三角形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学内容 课本P114-116 教学目标 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 2.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3.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难点: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如图,设塔顶中心点为B,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的夹角为∠A,过点B向垂直中心线引垂线,垂足为点C.在Rt△ABC中,∠C=90°,BC=5.2 m,AB=54.5 m,根据以上条件可以求出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的夹角.你能求出来吗? 师生活动:教师展示上面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解答: 利用计算器可得∠A≈5°28′. 【总结】 将上述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就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求它的锐角的度数. 借助生活中熟悉的场景,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自然引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 2.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探究】 如图,在Rt△ABC 中, (1)根据∠A=60°,斜边AB=6,你能求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 (2)根据AC=2,斜边AB=,你能求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 解:(1)∵∠C=90°,∠A=60°, ∴∠B=30°,AC =AB=3, BC===. BC==. ∵, ∴∠B=45°,∴∠A=45°. 【总结】 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教师追问1: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一般要用到哪些关系? 学生回答: (1)三边之间的关系 :a +b =c (勾股定理). (2)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 教师追问2:解直角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解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至少要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这两个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 【总结】 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可分为两大类: (1)已知一锐角、一边(一锐角、一直角边或一锐角、一斜边); (2)已知两边(一直角边、一斜边或两条直角边). 【例题】 例1 在Rt△ABC中,∠C=90°,∠A=34°,AC=6.解这个直角三角形.(结果精确到0.001) 【思考】(师生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1)要解这个直角三角形,需要求出哪些元素 (需要求∠B的大小及BC,AB的长.) (2)∠A与∠B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需要求∠B的大小及BC,AB的长.) (3)你能根据∠A的正切求出线段BC的长吗 由tanA=,得BC=ACtan A. (4)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 你还有其他方法求AB的长吗 (勾股定理或∠A的正弦、余弦或∠B的正弦、余弦.) 解:∠B=90°-∠A=90°-34°=56°, ∵ , ∴ BC=AC·tan A=AC·tan 34°≈6×0.6745=4.047. ∴ 例2 如图6所示,在Rt△ABC中,∠C=90°,AC=15,BC=8. 解这个直角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三角形中的已知元素,准确迅速地找准方法,求得三角形中的未知元素. 思路分析: (1)已知线段AC,BC分别是∠A的邻边和对边,用哪个三角函数可以表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 (2)已知∠A的三角函数值可以求∠A的度数吗 (3)已知∠A的度数怎样求∠B的度数 (4)你有几种方法可以求斜边AB的长 解:∵ , ∴ ∠A≈28°4' 20″. ∴ ∠B=90°-∠A≈90°-28°4' 20″=61°55'40″. ∵ AB2=AC2+BC2=152+82=289,∴AB=17. 【归纳总结】 解直角三角形,先找三角形中的已知元素,再运用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关系、三边关系、边角关系找到解直角三角形的准确方法.如果题目中没有直角三角形,可通过作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 由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