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4 垂径定理 课题 垂径定理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学内容 课本P163-166 教学目标 1.理解垂径定理的证明过程,掌握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2.会用垂径定理进行简单的证明和计算. 3.了解直径、弦、弧之间的特殊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径定理及其应用. 难点: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及利用垂径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复习回顾】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你能找到多少条对称轴 3.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上述问题的? (教师引导折叠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 4.直径是圆的对称轴正确吗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点评,指出“直径是圆的对称轴”这个结论的错误原因。师生共同归纳: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或直径所在的直线) 通过生活实际问题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复习旧知识和创设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圆的对称性,引出本节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探究】 我们知道了圆是轴对称图形,利用圆的轴对称性,我们还可以发现圆的一些性质. 1. 垂径定理 教师活动:1.动手操作:将图画在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上,将☉O沿CD所在的直线对折,哪些线段重合?哪些弧重合? 2.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尝试说出你的猜想. 通过探究,我们发现: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 3.你能证明你得到的结论吗 师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画图、折叠、观察、归纳、猜想,学生独立思考证明思路后,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代表板书证明过程,教师点评,规范书写格式,师生共同回忆归纳结论. 下面我们对这个结论进行证明. 已知:如图所示,在☉O中,CD为直径,AB为弦,且CD⊥AB,垂足为E. 证明:如图所示,连接OA,OB。 在△OAB中, ∵OA=OB,OE⊥AB, ∴AE=BE,∠AOE=∠BOE. ∴. ∵∠AOC=180°-∠AOE,∠BOC=180°-∠BOE, ∴∠AOC=∠BOC. ∴AE=BE,.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 几何语言: ∵如上图所示,在☉O中,CD为直径,CD⊥AB, ∴AE=BE,. 2.垂径定理的推论 如图所示,在☉O中,直径CD与弦AB(非直径)相交于点E. 思考: (1)若AE=BE,能判断CD与AB垂直吗?与(或与)相等吗?说明你的理由. (2)若(或),能判断CD与AB垂直吗 AE与BE相等吗?说明你的理由.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独立书写解答过程,小组代表展示,教师对学生的展示点评,规范书写格式. 解:(1)CD⊥AB,=(或=)。 理由是:连接OA,OB,如图所示,则△OAB是等腰三角形, ∵AE=BE,∴CD⊥AB. 由垂径定理可得,. (2)CD⊥AB,AE=BE. 理由是:连接OA,OB,如图所示, ∵=,∴∠AOD=∠BOD, 又∵OA=OB,OE=OE,∴△AEO≌△BEO, ∴∠AEO=∠BEO,AE=BE, ∴CD⊥AB. 追加思考: (1)垂径定理中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用语言叙述。 (2)上面思考(1)(2)中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3)如果不要求“弦不是直径”上述结论还成立吗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分析解答,通过追加思考,师生共同归纳结论. 可以知道只要满足两个条件①过圆心,②垂直于弦,就可以得到三个结论①平分弦,②平分弦所对的劣弧,③平分弦所对的优弧,这是定理的本质内容. 在☉O中,设直径CD与弦AB(非直径)相交于点E.若把AE=BE,CD⊥AB,中的一项作为条件,则可得到另外两项结论. 【例题】 例1 如图所示,已知CD为☉O的直径,AB为弦,且AB⊥CD,垂足为E.若ED=2,AB=8,求直径CD的长. 教师活动:引导思考: 1.如何把圆的半径转化为三角形中的线段 连接半径,构造直角三角形. 2.构造的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之间有什么特点 根据垂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