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 2.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3.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 2.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本课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的,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本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那场激烈残酷的战斗,深入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 二、品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接受任务)。 1.读第1自然段,思考:五位壮士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的?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次很艰巨的任务? “集中”“大举进犯”“坚持”“一个多月” 资料:1941年9月25日,三四千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从四面八方向狼牙山地区包抄。日军实施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整个狼牙山地区顿时烈火熊熊,硝烟滚滚。当时被包围在狼牙山上地区的群众达三四万人。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痛击敌人)。 1.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当时五壮士正在做的事? 痛击敌人 2.痛击与打击敌人有什么不同?(非常狠地打击,体会到对敌人的恨) 3.细细品味课文,哪些描写体现了五个战士痛击敌人? (1)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思考:从“沉着、走近了、才、狠狠地”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勇敢、沉着、作战经验丰富,以及对敌人的恨。 (2)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这一句话描写出人物的动作与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壮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以及面对敌人时的英勇无畏。 (3)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思考:从“总、抡、浑身”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动作描写,感受到了对敌人满腔的愤恨。 (4)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①思考:从“绷得紧紧、全神贯注、瞄准”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了两位战士歼敌时的紧张氛围和想迫切消灭敌人的坚定信念。 ②“绷得紧紧的”是什么表情?从这样的表情能体会到他们的内心想的是什么? (5)对五位战士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体现了什么? 动作、神态等。体现了他们的勇敢,对敌人的恨。 学了这一自然段,我们明白了,以后作文时也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将人物形象写具体。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引上绝路)。 1.思考:面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是什么态度?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战士们的情绪又是怎样的呢? 班长的态度是坚决果断的,选择走绝路;从“斩钉截铁”可以看出来;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2.在第3自然段的开始,作者所用的称呼是“五位战士”,前面的段落也是类似的称呼,但是在第4自然段的开头,却改成了“五位壮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一起走上了绝路,这是何等的壮烈!他们的这一壮举说明他们已经不再是普通的战士了,他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战斗的胜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