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奇的树》教案 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赣美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神奇的树》是赣美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它以树为主题展开教学。此内容在教材体系中起到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绘画能力的作用。教材通过展示不同树的图片和艺术作品,让学生了解树的形态和文化内涵,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素材和灵感,有助于学生综合美术素养的提升。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树有基本的认知,但对树的细节和文化象征了解较少。他们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但注意力易分散。在学习中,学生可能难以把握树的结构和比例,在发挥想象并将其表现在作品上也存在困难。教学中可采用直观教学法,多展示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实践。 课时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中树的象征意义,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2. 激发学生传承和创新与树相关文化元素的意识。 艺术表现 1. 学生能够准确观察并描绘树的基本形态结构,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树的特征。 2. 提升学生的造型表现和色彩运用能力,使作品更具表现力。 创意实践 1. 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将独特想法融入树的形象创作中,培养创新精神。 2. 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乐趣,提高实践能力。 审美感知 1. 引导学生欣赏树的美术作品,学会从创意、构图、色彩等方面评价作品。 2.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追求,提升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树的形态,掌握树干、树枝、树叶的基本特征。 2. 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运用丰富线条、形状和色彩创作富有个性的树的作品。 3. 让学生学会合理构图,突出树的主体地位。 难点 1. 帮助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将想象通过合适美术形式呈现在作品中。 2. 指导学生在创作中合理运用色彩搭配,使作品和谐美观。 3. 引导学生创作出既具创意又画面完整的作品。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观察法、示范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展示板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导入 播放音频,引导想象 (1) 老师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呀,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来享受一段美妙的声音。”随后播放一段森林中风吹树叶沙沙作响、鸟儿鸣叫的音频,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 (2) 过了一会儿,老师轻声说:“好了,同学们睁开眼睛,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刚才闭上眼睛听声音的时候,你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呀?有没有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想象。 (3) 当有同学回答后,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你说得太棒了,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并引导更多同学参与分享。 (4) 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说:“大家的想象都很丰富呢!老师听到好多同学都提到了树。没错,树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接着,老师出示词语: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参天大树、古木参天。带领同学们一起朗读这些词语,强调发音的准确性和语调的抑扬顿挫。 (6) 老师提问:“来,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树的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7) 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如“你观察得很仔细,枝繁叶茂确实体现了树的枝叶茂盛。”让学生对树的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8) 老师兴奋地说:“今天呀,老师要带大家去认识一些不一样的树,它们可神奇啦!”然后板书课题《神奇的树》,并请全班同学齐读课题。 1. 闭上眼睛,聆听音频,展开想象。 2. 积极分享自己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3. 跟老师朗读词语,思考词语体现的树的特点。 4. 齐读课题。 评价任务 想象丰富度: 发言积极性: 词语理解度: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音频和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