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影》教案 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浙美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对应《课标》第一学段要求,引导学生观察倒影并用对印法表现。教材呈现自然倒影及雕塑、版画作品,还展示对印方法与创作作品,拓宽学生思维。它是对前三课内容的综合运用,提升学生对“印”技法的理解与掌握。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有一定观察能力,但造型能力有限。他们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喜欢动手创作。此前学过简单“印”技法,为本课学习奠定基础。不过,绘制完整形象并对印对他们有难度。教学中需多引导观察,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对印方法。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敏锐观察自然界中倒影的特点,感受其对称之美。 2. 欣赏不同艺术作品中的倒影表现,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 艺术表现 1. 熟练掌握对印的方法,准确表现倒影的形态。 2. 运用水粉颜料,创作具有一定美感的倒影风景画。 创意实践 1. 发挥想象力,在创作中融入独特元素,使作品更具个性。 2. 尝试不同的对印方式,拓展创作思路。 文化理解 1. 了解倒影在自然和艺术中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 2. 体会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清晰掌握倒影的特点,如白天与夜晚、水面平静与有波纹时倒影的不同。 2. 熟练运用对印的方法进行创作,包括局部对印和拼贴对印。 3. 深刻理解自然中倒影所体现的对称之美。 难点 1. 发挥创意,将熟悉的景物用对印法表现出独特的倒影效果。 2. 把握对印时水和颜料的用量,使对印出的倒影清晰、美观。 3. 在创作中合理布局画面,使倒影与主体景物和谐统一。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示范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件、水粉颜料、水粉笔、调色盘、纸、卡纸、剪刀、固体胶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故事导入 故事引入 (1) 教师展示猴子捞月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的场景。 (2) 提出问题:“猴子最后有没有从水里捞到月亮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 (3) 当学生回答问题后,进一步追问:“那猴子为什么没有捞到月亮呢?”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原因。 (4) 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回答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地方进行补充和纠正。 (5) 播放展示生活中的倒影和倒影形成原因的微课视频,视频中详细介绍倒影是由于光线反射形成的,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倒影的原理。 (6) 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倒影是一种自然现象,并引出课题《倒影》。 (7) 在黑板上写下课题,用彩色粉笔进行标注,让课题更加醒目。 (8) 再次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看到过的类似倒影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观察猴子捞月的图片,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 大胆举手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猴子没捞到月亮原因的看法。 3. 认真观看微课视频,了解倒影的形成原因。 4. 回忆生活中的倒影场景,做好进入新课学习的准备。 评价任务 回答准确性: 思考积极性: 参与度: 设计意图 通过熟悉的故事和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倒影的概念。播放微课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倒影形成原因,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倒影欣赏与探索 引导回忆 (1) 亲切地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看到过的倒影,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在哪里看到过倒影呀?” (2) 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的经历,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回答,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3) 当学生分享完后,进行简单总结,肯定学生的观察能力。 (4) 通过课件展示一系列倒影的图片,包括白天的倒影、夜晚的倒影、水面平静时的倒影、水面有波纹时的倒影等。 (5) 在展示图片时,详细介绍每张图片的场景和特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6) 提出问题:“这些倒影分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