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98337

5.《狼牙山五壮士》教案

日期:2025-09-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0次 大小:6164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狼牙山五壮士,教案
  • cover
《狼牙山五壮士》教案(共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列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再讲一讲故事。 2.把握文章结构。 3.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1.能列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再讲一讲故事。 2.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齐读课题。 2.读第一自然段,了解事件背景。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引导学生结合教学资源,理解“晋察冀根据地”“游击战争”的意思。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亦称晋察冀边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位于山西、察哈尔、河北、热河、辽宁五省部分地区。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南下,留下的部队在聂荣臻的率领下,以五台山为中心,开辟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到1940年底,根据地面积达二十余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一千五百万,在八十余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部队发展到约十万人。根据地军民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粉碎了日军多次“扫荡”。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与日伪军作战六万五千多次,歼敌三十三万余人。 游击战争:灵活分散的小部队在敌后以袭击、伏击、破坏、扰乱等手段进行的战斗。 3.提问: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五壮士”分别指哪五位? 预设: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教学资源,理解“晋察冀根据地”“游击战争”的意思,了解事件发生的基本背景,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二、整体感知 听读任务。 1.认真听读课文,注意停顿,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标注出来。 (1)随文识字,巩固容易读错的字音。 叽里啦 2.学习活动:借助课后题梳理故事内容。 接受任务 ( ) ( ) ( ) 英勇跳崖 (1)交流概括小标题的方法。 预设:要认真默读课文,了解内容,整体把握叙述顺序;划分段落和层次,了解段落大意;每层段落大意提炼出四个字的关键短语进行概括。 (2)引导学生把握叙述顺序,了解段落大意。 预设:全文共9个自然段,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六班五名战士为了拖住敌人,诱敌上山,勇敢地与敌人进行战斗。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五名战士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把敌人引上峰顶绝路。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并在顶峰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第6-9自然段):五壮士弹尽粮绝,最后英勇壮烈地跳下深谷。 (3)引导学生提炼出四个字的关键短语进行概括小标题,交流反馈。 预设: 接受任务 (痛击敌人)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英勇跳崖 (4)利用情节图,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接受了掩护连队主力及群众撤退转移的任务。在完成拖住敌人的任务后,五位战士为了不让敌人追上部队,毅然决定放弃回到主力部队的机会,将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棋盘陀继续痛击敌人,最后壮烈跳崖,英勇牺牲。 (5)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明确:课文第二、四、五部分详写,其余略写,体现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随文识字,扫清字词障碍,为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借助课后题,概括小标题,从整体上把握表达顺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下文感知人物形象打下基础。 三、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研读第2自然段,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 2.探究方法 (1)默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句子,讨论人物形象。 (2)将具体描写五位战士痛击敌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