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05467

22 文言文二则(新课预习.培优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20次 大小:501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六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5-2026,解析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文言文二则 1.下面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尤所爱(特别) B.今乃掉尾而斗(却) C.谬矣(错误) D.处士笑而然之(这样) 2.下列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B.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C.尾/搐入/两股间。 D.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3.下面对“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 A.琴弹奏得好极了,就如同巍峨的太山。 B.琴弹奏得好极了,就如同巍峨的太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C.好啊!你鼓得琴,高俊巍峨像太山一样。 4.对“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 A.这句话写出了伯牙悲痛欲绝,万念俱灰。 B.这句话写出了伯牙万分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 5.《伯牙鼓琴》的故事在我国古诗中常有提及,下列诗句中与这个故事无关的一项是(  ) A.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D.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6.对“知音”一词的正确理解是(  ) A.能弹出美妙乐曲的人。 B.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C.会弹琴的人。 D.对音律有研究的人。 7.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  ) A.他已经把琴摔了,无琴可弹。 B.他认为世界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C.他认为世界上已经没有喜欢听他弹琴的人了。 D.他太悲伤了,每次弹琴都控制不住自己。 8.仿写句子。 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1)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   !” (2)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   !” (3)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   !” 9.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这样 ②认为对 ③然而 处士笑而然之     此事虽小,然亦不可忽视     不知其所以然    (2)请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伯牙鼓琴》是一篇集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于一体的千古名篇。     B.《伯牙鼓琴》从“喜遇知音”和“痛失知音”两大部分叙述故事,“破”“绝”“不复”等词,体现了伯牙失知音后的悲痛欲绝。大喜大悲的结构编排,带来的不仅是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透彻心扉的审美体验。     C.《书戴嵩画牛》结尾借古语,使文章观点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并提纲挈领,点明故事的寓意。     D.《书戴嵩画牛》有两处“笑”的神态描写,第一处写牧童觉得戴嵩不如他而得意万分,第二处写杜处士认为自己的画收藏没有价值,不好意思。     10.现代文阅读。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经好几天了,于是在齐国临淄(zī)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她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像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biàn,拍手鼓掌)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