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灯 笼 吴伯萧 十五夜观灯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吴伯萧(1906—1982) 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 大学学习,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 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 《黑红点》、《北极星》、《忘年》、 《吴伯箫散文集》中。 作者简介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资料链接 字词学习 争讼( ) 领域( ) 斡旋( ) 静穆( ) 思慕( ) 熙熙然( ) 褪色( ) 怅惘( ) sònɡ mù mù yù chànɡ wǎnɡ tuì wò xuán xī 多音字 tiāo 挑担 tiǎo 挑拨 挑 juàn 答卷 juǎn 卷起 卷 shèng 旺盛 chéng 盛饭 盛 jīn 禁不住 jìn 禁止 禁 形近字 衔 xián 官衔 衙 yá 衙门 衍 yǎn 繁衍 辉 huī 辉煌 诨 hùn 打诨 晖 huī 春晖 彻 chè 彻底 沏 qī 沏茶 砌 qì 砌墙 词语解释 斡旋: 掌故: 争讼: 静穆: 怅惘: 调停,调解。 历史上的制度、文化沿革以及人物事迹等。 因争论而诉讼。 安静而严肃。 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 词语解释 锵然: 幽悄: 人情世故: 熙熙然: 金吾不禁: 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 幽深寂静。 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指一副温和欢乐的样子。 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 整体感知 1.课文以《灯笼》为题,写了与“灯笼”相关的哪些事? ①挑着灯笼接祖父 ②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学 ③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 ④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 ⑤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 ⑥在纱灯上描红 ⑦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⑧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对灯笼的描写集中在第2—11段。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整体感知 2.这些对灯笼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据此给文章分段,概括每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 开篇说“火”,为后文写“灯笼”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11段 主体说“灯笼”,写“我”对灯笼的回忆及联想。 第三部分(第12段) 结尾说“火”,情调高昂,抒发爱国情怀。 整体感知 3.“灯笼”在课文起怎样的作用? 起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有关;“灯笼”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4.作者表达的情感,在全文各段中有怎样的变化? 整体感知 两种感情基调:深情,激情。 对大部分段落描写早年乡村生活,充满深情;到最后延伸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出激情,尤其是最后一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表现出最高亢、最激越的感情。 1.找出课文中具有民俗意义的语句,分析“灯笼”所具有的的民俗文化的意义。 细读品析 第1段:大人管制小孩“玩火”,但他们自己“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乡村日常生活 细读品析 第3段:“我”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