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11566

1.5 三角函数的应用 教学设计(表格式)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5-11-10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1次 大小:3155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三角函数,应用,教学设计,格式,北师大,数学
  • cover
5 三角函数的应用 课题 三角函数的应用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学内容 课本P19-21 教学目标 1.经历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2.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能够借助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并能进一步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说明,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船是否有触礁危险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灵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选择适当三角函数来解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轮船在海中航行时,可以用方位角准确描述它的航行方向。那么在航海过程中,如果轮船触礁,我们想要联系救助的话,应该怎么办?可以拨打海警电话“95110”寻求紧急救助。当然,我们今天这节课主要是一块儿探究下轮船如何航行才能避免触礁。(教师板书课题: 5 三角函数的应用) 教师活动:教师创设情境,师生互动,引出课题。 从现实情景入手一方面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使课题蕴含其中,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也合理地揭示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探究1】 海中有一个小岛A,该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今有货轮由西向东航行,开始在A岛南偏西55°的B处,往东行驶20海里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25°的C处,之后,货轮继续往东航行。 你认为货轮继续向东航行途中会有触礁的危险吗?你是如何想的?与同伴进行交流。(多媒体呈现)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我们注意到题中有很多方位,请同学们根据题意首先在练习本上画出示意图。 学生:首先我们可将小岛A确定,货轮B在小岛A的南偏西55°的B处,C在B的正东方,且在A南偏东25°处。示意图如下。 教师:货轮要向正东方向继续行驶,有没有触礁的危险,由什么来决定? 学生:根据题意,小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那么货轮继续向东航行,如果到小岛的最短距离大于10海里,则无触礁的危险,如果小于10海里则有触礁的危险。 教师:那么货轮继续向东航行途中会有触礁的危险吗? 学生:没有触礁的危险。过点A作BC的垂线,交直线BC于点D, 得到Rt△ABD和Rt△ACD。 ∴BD = AD tan 55°,CD = AD tan 25°, 由题意,得AD tan 55°- AD tan 25°= 20。 解得AD ≈ 20.79 n mile > 10 n mile,所以货轮没有触礁的危险。 【例题讲解】 如图,小明想测量塔CD的高度.他在A处仰望塔顶,测得仰角为30°,再往塔的方向前进50 m至B处,测得仰角为60°,那么该塔有多高 (小明的身高忽略不计,结果精确到1 m)。(多媒体呈现)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学生黑板演示,教师补充讲解。 学生:在Rt△BCD中,; 在Rt△ACD中,. 所以,CD≈43(m). 所以,该塔高43 m。 【探究2】 某商场准备改善原有楼梯的安全性能,把倾角由原来的40°减至35°,已知原楼梯的长度为4 m,调整后的楼梯会加长多少 楼梯多占多长一段地面 (结果精确到0.01m) (多媒体呈现)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学生黑板演示,教师补充讲解。 学生:如图所示,作图,由已知条件可知,原来楼梯BD的长为4 m,高度BC为4 m,∠BDC=40°,改善后楼梯为AB,∠BAC=35°。 ∴BC=BDsin 40°=4 sin 40°m。 ∴AB=,AC=。 ∴AD-AD=, AC-CD=. 所以,调整后的楼梯会加长0.48 m,楼梯多占0.61 m长的一段地面。 【归纳总结】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呈现。 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何模型,进而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 3.学以致用,应用新知 考点 三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