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5 反证法 课题 17.5 反证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2-16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2.知道反证法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 3.借助实例感受反证法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证法证明命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运用反证法证明命题.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1.回顾反思,导入课题 欣赏故事“道旁苦李”: 《世说新语》记载: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去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取之,信然. 师生活动:说说这个故事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2.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上面情境中,王戎并没有尝到李子,他是根据道旁李树上李子多少的情况进行判断的,经过分析便知道了李子是苦的, 这就本节我们学习的“反证法”. 仔细分析王戎的思考过程,不难看出它分3个步骤: (1)假设道边李子是甜的; (2)根据这个假设进行推理,推得一个与现实事实(道边李多子)相矛盾的结果———道边李少子; (3)根据这个矛盾,说明原来假设(道边李子是甜的)是错误的,便可知道道边李子是甜的的反面———必苦李”是正确的结论. 【过渡语】在证明一些命题为真命题时,一般用直接证明的方法,但有时用间接的证明方法可能更方便.反证法就是一种常用的间接证明方法. 活动一:一起探究———反证法 在第九章中,我们已经知道“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一个直角”这个结论.怎么证明它呢? 已知:如图所示,ΔABC. 求证:在ΔABC中,如果它含直角,那么它只能有一个直角. 让学生讨论,怎样证明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先假设有两个角是直角(或三个角都是直角)进行证明,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定理进行判断.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出示答案,讲评、规范步骤. 证明:假设ΔABC中有两个(或三个)直角,不妨设∠A=∠B=90°, ∵∠A+∠B=180°, ∴∠A+∠B+∠C=180°+∠C>180°, 这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相矛盾, 因此三角形有两个(或三个)直角的假设是不成立的. 所以如果三角形含直角,那么它只能有一个直角. 上述证明过程,是先假设原命题结论不正确,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逐步推理论证,最后推出与学过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相矛盾的结果.因此,假设是错误的,原结论是正确的. 教师小结:这种证明命题的方法叫做反证法,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方法. 让学生说一说刚才证明的过程,总结一下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一般步骤. 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归纳. 第一步: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第二步:从这个假设和其他已知条件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出与学过的概念、基本事实、已证明的定理、性质或题设条件相矛盾的结果. 第三步:由矛盾的结果,判定假设不成立,从而说明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 活动二:教材例题———反证法的应用举例 例1 用反证法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一: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1)想一想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写出已知、求证; (3)和小组成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想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推理,注意推理的严密性. 指两名学生板演后,全班同学进行点评,找出存在的问题,对于好的思路和想法,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表扬,最后教师规范出解题过程,其他同学进行比较,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 已知:如图所示,直线AB∥CD,直线EF分别与直线AB,CD交于点G,H,∠1和∠2是同位角. 求证:∠1=∠2 证明:假设∠1≠∠2. 过点G作直线MN,使得∠EGN=∠1. ∵∠EGN=∠1, ∴MN∥CD(基本事实). 又∵AB∥CD(已知), ∴过点G,有两条不同的直线AB和MN都与直线CD平行.这与“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相矛盾. ∴∠1≠∠2的假设是不成立的. 因此∠1=∠2. 例2 用反证法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定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