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及步骤: 1、情境导入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2、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生字。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词义。 三、自主学习 (一)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第2-12段) (一)(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二)(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三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二)阅读第1、13自然段 1、本文的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2、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3、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 1、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第一段提出话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3、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应该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 四、合作学习 (一)阅读第2~5自然段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二)阅读第6~12自然段 1、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2、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3、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4、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5、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五、探究学习 1、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学生讨论,明确: 举例论证、道理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