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了解老舍生平及其文学成就,《茶馆》创作背景及话剧知识。 2、掌握有关戏剧冲突,并能认识主要矛盾冲突及其实质。(难点) 3、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概括人物形象,及本文艺术特色。(难点) 4、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及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重点) 目标 老舍(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曾赴英留学,后回国任教和写作。“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投湖自尽。 他对于多种文艺体裁都进行过广泛的实践。小说作品中短篇与中篇不乏佳作,而尤以长篇小说最有影响,与茅盾、巴金齐名,同为现代长篇小说大家。长篇小说代表作有《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这个“老”并不表示年龄大,而是含有一贯、永远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一贯、永远“忘我”。 老舍 老舍之死 原因之一:理想幻灭 老舍的自尽是在一生的理想(开明的政治、自由的艺术、平等的人格)幻灭之后无路可走 的悲壮选择。 原因之二:“义不受辱”的生命观 “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是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宗旨和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正像我的母亲。”(老舍) 老舍个性带有满人文化心态中特有的自尊与清高,“满人可以舍命,不能受辱”。 1966年8月24日,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之死的反思 鲁迅:“千万不要忘记驱人于自杀之途的环境!” 老舍的悲剧正是文革时代专制力量对知识分子进行压制迫害的悲剧现实的写照。 话剧常识 1.话剧:以演员的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 2.特点:舞台性、直观性、综合性、对话性。 3.剧本:指戏剧艺术的文学部分,它直接规定了戏剧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戏剧演出的基础和依据。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和唱词)、舞台说明(包括人物形象特征、心理活动、情感变化和场景、气氛的描写,时间、地点、人物上下场和动作的说明,对灯光、布景、效果等艺术处理的要求等)。 4.幕与场:幕,是戏剧作品和演出中的段落。按剧情发展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变化、转换而划分。幕又可按情节发展的需要划分为场和景。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5.戏剧冲突:指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主要特征为尖锐激烈、高度集中、进展紧张、曲折多变。戏剧受演出的时间空间条件限制,只有具有集中而强烈的矛盾冲突,才能吸引观众,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所以戏剧冲突时构成戏剧的根本因素。 6.潜台词:角色台词的内在实质。包括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等,演员虽未说出,但观众可以意会。 7.分类: 按题材不同:历史剧、纪实剧、儿童剧等。 按剧作长度不同:独幕剧、多幕剧、短剧。 按不同创作方法:古典主义戏剧、浪漫主义戏剧等。 按矛盾冲突性质及效果不同:喜剧、悲剧和正剧(也称悲喜剧)。这也是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类方法。 歌剧《白毛女》海报 《茶馆》结构上分三幕,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围绕着老北京裕泰荼馆这个舞台,通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