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课程标准 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明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区域认知)2.运用资料,说明碳排放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综合思维)3.结合实例,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目标一 碳循环、碳排放与温室效应 1.碳循环 (1)碳存在形式:地球上的碳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 (2)碳循环的概念:碳元素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转移和交换的过程。 (3)碳循环过程 (4)结果:如果不考虑火山爆发等突发因素的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相对稳定的。 思考 根据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分析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 答案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数百万年前古生物遗体经长时间高温高压作用而形成,通过漫长的过程将碳以固态的形式稳定存储在岩石圈中,而人类利用化石燃料改变了碳的天然循环,把岩石圈中的还原碳过早地释放到大气中,人为地加快了岩石圈和其他圈层的碳交换,打破了原有的碳循环平衡过程。 2.碳排放与温室效应 (1)碳排放过程 (2)碳排放与温室效应 项目 碳排放 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 概念 对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 大气保温气体的俗称,是指大气中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入,而阻止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逸出的气体,主要有水汽、二氧化碳、氧化亚氮、氟利昂、甲烷等30多种气体 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升温后发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在地球表面形成一层保温层,使地球表层像温室一样温暖 相互关系 地球表面温度就是由温室气体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来维持的;温室气体的增减会增强或减弱地球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发生相应变化 拓展延伸 碳循环的意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地循环运动中,下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 ) A.①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B.②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C.③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熔融作用下进行 2.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则( )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B.太阳活动强度减弱 C.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减少 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度扩展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①排放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会引起全球变暖,A错误;②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B正确;③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但也可能污染和消耗水资源,C错误;④是动植物遗体经过长时间高温高压作用转变成化石能源煤炭和石油,D错误。故选B。第2题,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温度升高,A正确;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与太阳活动强弱无关,B错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可能增加,C错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全球变暖后,亚寒带针叶林向较高纬度扩展,D错误。故选A。 (2023·山西大同月考)2018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发布的《全球1.5 ℃增暖特别报告》中指出,为实现全球气候变暖不超过1.5 ℃的目标,需要全球在2050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下图示意2015~2050年为实现全球气候变暖不超过1.5 ℃与2 ℃情景的碳排放趋势对比(含预测)。据此完成3~4题。 3.与2 ℃情景的碳排放相比,1.5 ℃情景( ) A.碳排放顶峰不会到来 B.2050年完全实现零排放 C.碳排放速度下降更快 D.极端气候会逐渐消失 4.与2 ℃情景的碳排放相比,1.5 ℃情景碳排放的减少主要得益于( ) A.化石燃料的全面禁用 B.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C.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