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30139

青岛版(五四制2017秋)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3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36983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单元,青岛,上册,整体,物体的运动,第二
  • cover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五四制 年级 四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 单元主题 运动探秘———解锁物体的运动密码 课时安排 5课时 一、单元主题 “运动探秘———解锁物体的运动密码” 围绕物体运动的测量、描述、原理与应用展开探究,培养学生定量分析能力和工程思维。 二、单元大情景 “校园交通工程师挑战赛” 学生化身“交通工程师”,通过五项任务破解运动奥秘: 1.任务1:精准测量师(测量跑道长度与跑步时间) 2.任务2:速度解码员(绘制校园运动速度地图) 3.任务3:力学侦探社(探究力如何改变运动状态) 4.任务4:运动分类官(设计多形式运动模型) 5.任务5:安全规划师(优化校园交通方案) 最终目标:制作《校园安全出行手册》,举办“交通科技博览会”。 三、课程标准分析 依据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核心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 3.1 机械运动的描述(位置、速度、力与运动的关系) 学段目标 (3-4年级) ①用距离和时间描述运动快慢; ②设计实验验证力改变运动状态; ③解释生活中运动现象。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测量距离和时间》、《运动物体的位置和快慢》、《运动与力》、《运动的形式》和《车来了》这5课组成。 (一)第1课《测量距离和时间》 1.核心内容: 学生通过使用卷尺、秒表等工具,学习测量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掌握距离单位(米、厘米)和时间单位(秒、分),并通过实践活动(如测量跑道长度、记录跑步时间)理解“速度=距离÷时间”的初步概念。 2.关键活动: 设计“校园测距挑战”,测量不同物体的运动距离与时间,绘制数据记录表。 (二)第2课《运动物体的位置和快慢》 1.核心内容: 学习用参照物描述物体位置(如“小红在小明南方10米处”),理解运动是位置的变化。通过比较相同距离下的时间或相同时间下的距离,建立速度概念(米/秒),分析交通工具的速度差异。 2.关键活动: 开展“速度挑战赛”,对比步行、跑步、自行车等运动快慢,绘制“距离-时间”折线图。 (三)第3课《运动与力》 1.核心内容: 探究力对运动状态的影响(启动、停止、加速、减速),通过推小车、吹风车等实验验证“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理解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如小球撞击纸杯)。 2.关键活动: (1)实验1:用不同力推小车,观察运动变化; (2)实验2:验证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小球撞击实验)。 (四)第4课《运动的形式》 1.核心内容: 观察并分类运动形式(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滚动、振动等),通过轨迹绘制(如小球路径)分析不同运动特征。结合生活实例(车轮转动、钟摆摆动)深化理解。 2.关键活动: 用硬纸板设计轨道,观察小球的运动形式并分类;用身体模拟滚动、摆动等运动。 (五)第5课《车来了》 1.核心内容: 综合应用前四课知识,分析车辆运动(如汽车启动、刹车)。通过模拟实验(吹纸片模拟气流)理解安全线原理,结合交通标线设计强调安全意识。 2.关键活动: 实验:吹纸片模拟车辆高速通过时的气流变化;设计“校园路口交通标线示意图”。 五课遵循“基础技能→现象描述→原理探究→分类深化→实践应用”的递进链条: 1.技能基础(第6课): 掌握测量工具,为量化分析运动奠定基础。 2.现象描述(第7课): 用参照物和速度描述运动,建立运动快慢的量化概念。 3.原理探究(第8课): 揭示力与运动的因果关系,理解能量概念。 4.分类深化(第9课): 从轨迹和形式角度对运动分类,深化运动多样性认知。 5.实践应用(第10课): 综合前四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车辆运动分析、交通安全设计),强化知识迁移能力。 五、教学目标 维度 目标内容 科学观念 理解速度=距离/时间;力改变运动状态;运动形式分类 科学思维 用数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