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30183

青岛版(五四制2017秋)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声音的秘密》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3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5次 大小:34821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单元,青岛,上册,整体,声音的秘密,第五
  • cover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五四制 年级 四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5单元《声音的秘密》 单元主题 声波探秘:从产生到应用 课时安排 4课时 一、单元主题 “声波探秘:从产生到应用” 本单元围绕“声音的产生、传播、变化及噪声防治”展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与工程实践,理解声音的本质及其应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二、单元情景 “声学工程师的挑战” 班级成立“声学探秘小队”,接受任务———帮助社区解决噪音污染问题,并设计一款校园噪音监测器。通过连续一周的探究活动,从“发现声音奥秘”到“应用声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完成噪音监测模型,理解声音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核心任务: 1.任务一:破解声音之谜(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 2.任务二:追踪声音的轨迹(分析声音传播方向与能量) 3.任务三:声音的变奏曲(研究声音高低、强弱变化规律) 4.任务四:守护宁静家园(设计噪音防治方案与模型) 三、课标分析 对应《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核心概念 学习内容 学段目标(3-4年级)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①描述声音产生的条件;说明声音能在不同物质中传播。 13.工程设计与物化 13.1 工程设计的基本流程 ⑤通过设计与制作简单装置解决实际噪音问题,分析模型不足并改进。 跨学科概念 技术与工程(T)、数学建模(M)、社会责任(STS) 能用图表记录数据,形成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了解噪声危害,提出环保方案。 四、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变化》这3课。 第20课《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带领学生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学生将使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如鼓、橡皮筋、音叉等,观察这些物体在发声时的振动现象。 第21课《声音的传播》主要探讨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学生将通过实验观察声音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现象,理解声音可以在不同物质中向各个方向传播。能够认识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并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第22课《声音的变化》主要探讨声音的高低和强弱变化。学生将通过制作简易的音乐装置,如水杯琴等,观察并理解振动频率与声音高低的关系,以及振幅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并了解噪声的危害以及防治方法。学生将通过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源,了解噪声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学习减少噪声对人的影响的具体措施,并了解控制噪声的新技术。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能够区分乐音和噪声,并培养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本单元的各课之间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对声音现象的全面探究。从声音的产生到传播,再到声音的变化和噪声的危害与防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每一课都是对声音现象某一方面的深入探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目标内容 科学观念 ①知道声音因振动产生,传播需要介质; ②理解音调、响度的变化规律; ③列举噪声防治措施。 探究实践 ①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声音产生条件; ②制作简易传声装置,探究介质对传播的影响; ③分析噪音监测数据。 科学思维 ①通过归纳法总结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②运用类比法(如水波)解释声波; ③用模型解释噪声监测器工作原理。 态度责任 ①形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②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③尊重公共规范,设计人性化降噪方案。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四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声音现象感兴趣,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需借助直观实验。 2.已有经验:知道“说话有声”“敲击物体会响”,但缺乏对“振动”“介质”的系统认知。 3.学习难点:理解真空不能传声;区分音调与响度的本质差异;噪声防治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七、学习活动设计 (一)活动1:声音诞生记(对应第20课《声音的产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