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39555

青岛版(五四制2017秋)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传递》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3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5次 大小:36393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单元,青岛,下册,整体,热的传递,第二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五四制 年级 四年级下册 单元名称 第2单元《热的传递》 单元主题 热能探秘者———解锁热的传递密码 课时安排 3课时 一、单元主题 “热能探秘者———解锁热的传递密码” 围绕热的三种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热传递的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科学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 二、单元大情景 “热能工程师挑战赛” 学生化身“热能工程师”,接受任务———为极地考察队设计高效保温装备。通过探究热传递规律、优化材料性能,最终制作保温模型并答辩,解决真实问题。 三、课程标准分析 核心概念 4.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学习内容 4.1 热传递的形式与规律 学段目标 (5-6年级) ①描述热传导、对流、辐射现象; ②设计实验探究影响热传递的因素; ③解释保温原理并应用于技术设计。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课,聚焦热的传递方式及其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热能在不同介质中的传递特点,建立能量传递的科学观念。 《热传导》核心内容为通过金属勺加热实验,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规律(从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总结热传导需直接接触、沿物体传递的特性。观察火柴棒在铜棒上的掉落顺序,分析热传递方向;联系生活实例(煎蛋、杯子导热)深化理解。 《热对流》核心内容为以水和空气为对象,探究流体(液体/气体)的热传递方式。通过加热水时木屑流动、暖气片取暖等实验,揭示冷热流体相对流动形成对流的规律。分析烧水过程中水的循环流动;设计实验验证空气对流(如空调送风方向)。 《热辐射》核心内容为研究无需介质的辐射传热(如太阳、浴霸)。通过对比深色/浅色物体吸热实验,说明热辐射以电磁波形式传播,且吸收能力与颜色相关。探究“浴霸”取暖原理;讨论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 三课之间按照递进式知识结构课程逻辑关系排布: 1.热传导(固体)→ 热对流(流体)→ 热辐射(真空/非接触),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拓展热传递的适用范围。 2.实验方法进阶: 从接触式传导实验(金属棒)→ 流体动态实验(木屑流动)→ 非接触辐射实验(颜色吸热),强化控制变量与对比分析能力。 3.跨课关联: 1.三课共同揭示 “热从高温向低温传递” 的核心规律(如热传导的温差方向性、对流中的冷热循环、辐射的能量转移),并渗透 “材料性质影响传热效率” 的工程思维(如金属导热性强、深色吸热快)。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影响因素(材料、温差)。 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实验归纳热传递规律,用模型解释保温原理。 探究实践 设计热传导对比实验、制作“热对流环流模型”。 态度责任 树立节能意识,分析保温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六、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四年级学生知道“热会从高温传到低温”,但对传递方式缺乏系统认知。 2.学习难点:区分对流与传导的机制;理解辐射无需介质。 3.兴趣点:动手实验(如观察墨水在热水中的扩散)、解决实际问题(设计保温杯)。 七、活动设置 (一)活动1:破解固体传热密码(《热传导》) 1.目标:验证不同材料导热性差异。 2.达成方式: (1)实验:金属棒/塑料棒涂蜡加热,观察蜡熔化速度(科学+数学:记录时间数据)。 (2)跨学科:美术绘制“热传导路径图”。 (二)活动2:追踪流体的热舞(《热对流》) 1.目标:观察液体/气体热循环现象。 2.达成方式: (1)实验:墨水滴入热水/冷水,对比扩散路径(科学+技术:慢动作视频分析)。 (2)制作“热对流环流模型”(工程:用塑料瓶、色素模拟)。 (三)活动3:捕捉无形的热能(《热辐射》) 1.目标:探究颜色对吸热的影响。 2.达成方式: (1)实验:对比黑白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