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40796

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课件+练习

日期:2025-11-24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1次 大小:13163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四,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我国,荒漠化
    (课件网) 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必备知识 清单破 知识点1 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 1.生态脆弱区 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接过渡区域,目前泛指生态系 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低、系统稳定性差的地区。 2.荒漠化的含义 (1)荒漠化及土地退化的概念 ①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②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导致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 降。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2)荒漠化的类型 荒漠化包括风蚀、水蚀和冻融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包括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 土流失和土壤盐渍化等。 知识点2 荒漠化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1.全球荒漠化概况: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3 6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4%,相 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陆地面积的总和。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世界上有100多个 国家和地区的12亿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2.我国荒漠化概况: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 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260多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4以上。我国有近4亿人生活 在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许多村庄、铁路、公路、 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同时,荒漠化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 的沙源。 3.荒漠化对区域环境及发展的影响   荒漠化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 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这些成为荒漠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 知识点3 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国际举措: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2.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防治工程: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并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 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4.防治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5.防治目的:保护好现有的林草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荒漠化地区有限而宝贵 的自然资源,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能力 定点破 定点1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长城—祁连山—昆仑山一线以西、以北的区域,涉及新疆、甘 肃、宁夏、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如下图所示: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位置因素: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大陆腹地,降水稀少,但有时降水强度较大,土地表层风化强。 (2)自然格局:植被覆盖率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由乔木、灌木植被向灌木植被转变,直至荒 漠。大面积的地表裸露,使土壤失去了植被保护以及对水的调节作用。 (3)人类活动因素:我国西北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过度放牧、乱砍滥 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草原破坏和沙漠扩大,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荒漠化的危害 (1)经济危害: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经济损失巨大。 (2)生态危害: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生产危害:土地退化、沙化,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 食和牧草减产,引发饥荒。 4.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农牧区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 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