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促织 蒲 松龄 画人画鬼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写作背景,了解《聊斋志异》的特点及其文学史地位。 2.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4.理解本文所揭露的封建社会的罪恶,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蒲家庄人。? 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自幼聪慧好学,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 了解《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即“记”,“异”指“异闻”。“聊斋志异”指在聊斋中记述的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文言小说集,有近500篇。其中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艺术特色,则诚如鲁迅先生说的:“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之状,如在目前”。情节委婉曲折,布局巧妙,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善于叙事。 《聊斋志异》其内容大体可分为三个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作品代表作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摧残,《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作品。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具有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创作背景 《促织》写的是明代宣德年间发生的事,其实大有深意。“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抑传闻失实耶?”这是跟作者同时代的诗坛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王渔洋为什么要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显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眼前的现实。 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议论。这正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深刻处,“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用说了。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解 题 “促织”又名“蛐蛐”“蟋蟀”。 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有一首七绝《促织》,“一声能遣万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不能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本诗以蟋蟀一叫,秋凉了,提醒人们赶快织,故实为孰促纺织之意。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正音诵读 猾黠 迂讷 迄今 诣问 爇香 翕辟 遽扑 掭草 不啻 抢呼 藁葬 惙然 觇视 猪鬣 龁敌 俾入 厚赉 蹄躈 xi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