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59590

21 古诗三首(表格式)教案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1959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古诗,三首,格式,教案
  • cover
课题 21.古诗三首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组教材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讲于历史上英雄的豪迈气节的。《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凉州词》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夏日绝句》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歌。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积累一定古诗学习经验,能借助注释理解字面意思,但对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如“胡马”“阴山”)及诗人情感(如王昌龄对良将的渴望、李清照对气节的推崇)缺乏深层联结。部分学生对战争题材的诗歌存在距离感,需通过情境渲染(如边塞风光图、英雄故事)和情感对比(如《凉州词》豪迈与悲壮的交织),帮助其体会诗句中蕴含的爱国精神与牺牲精神。此外,学生初步具备思辨意识,可引导其结合现实讨论“和平年代的爱国行为”,实现古诗精神的当代转化。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领略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②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思维能力:通过古诗中关键字词的解释,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感悟诗人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④审美创造:比较阅读《出塞》《凉州词》两首古诗,感受诗人平息战争的美好愿望和战死沙场的英雄气概。 思政元素:渗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感悟古代将士保家卫国的壮志、英雄人物的气节担当,树立维护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的责任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意。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王昌龄、王翰、李清照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掌握文学常识。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播放录像,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谈话:我们今天要学王昌龄的《出塞》。(板书课题) 2.齐读题目《出塞》,引导学生破题。 3.播放关于古代战场、边关的荒无人烟、寂寥的场景视频。 4.简单介绍边塞诗及本诗的历史背景。(PPT出示) 1.端正坐姿,观察“塞”字的结构。 2.齐读题目,思考“出塞”的含义,联想诗的内容。 3.观看视频,了解边关环境。 4.认真倾听老师介绍。 引导学生从诗题入手了解边塞诗的内容。(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事)。 教学环节二:初读古诗,检测字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出示古诗,范读。 2.出示自学要求。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3.检测自学生字情况。 (1)出示词语: 出塞 秦朝 长征 歌词 (2)给多音字“将”组词,并说说字义。 4.学生齐读古诗。要求: (1)读准古诗。 (2)读好诗歌中的停顿。 1.认真聆听老师范读,画出停顿和韵脚。 2.练习朗读,一边读一边圈画本课的生字。 (1)同桌互相读一读,如果有读错的地方要互相纠正字音。 (2)认读生字,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说一说哪些生字比较难记,自己用了什么方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