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培养语言鉴赏能力。 2.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土人情之美。 3.走进作者建构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认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性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品中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 难点:理解边城寄寓的悲情美。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以“等待”二字引出《边城》。 学习活动一:文体介绍 散文化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这类小说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 学习活动二:解题 边城即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学习活动三:情节梳理 任务一:快速阅读文本,找到故事发生的时间节点,并梳理情节内容。 (三)今年端午来临,交代边城端午习俗(顺叙) (四)两年前的端午,翠翠傩送初相识(插叙) (五)上年的端午,天保翠翠偶相见(插叙) (六)今年的端午,花轿唢呐催幽情(顺叙) 任务二:对比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促织》,总结散文化小说在情节上的特点。 淡化故事情节。散文化小说往往没有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线性结构展开,故事性较弱,没有完整地展现出人物命运的变化,文中没有制造悬念、冲突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缺少戏剧性,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2.故事性不强,没有完整的情节链 3.情节舒缓、平淡,没有完整的情节发展脉络,而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 学习活动四:入城观景 任务一:了解散文化小说在环境描写上的特点,规范答题格式。 强化环境描写。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所谓“氛围”,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人间百态和生存状态等意境氛围的营造。美好的环境充满诗情画意,让读者沉浸式体验,使小说有抒情性的美感,勾勒地域风彩。 1.对于...的描写,都营造了....的意境,渲染了...的氛围。 2.对于...等景致精心建构,反映了...的民情风俗。 任务二:请同学们勾画文中环境描写语句,并概括其特点。 (一)人文景观 “两地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第一段)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第二段) 特点:边城僻静闭塞、民风淳朴,人民的自在悠闲、不问闲事、安分乐生的状态,是尚未被世俗玷染的一个存在。 端午节:龙舟赛、抓鸭子比赛(第三部分3、4段) 中秋节:月下对歌(第五部分1段) 新年:狮子龙灯、放烟花(第五部分1段) 特点:端午节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此地的中秋节、过年呈现出祥和、和睦、和谐气氛。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体现边城淳朴原始和乐的风俗美。 (二)自然景观 “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晴朗。”(4-1段)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的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4-6段) “河面已朦朦胧胧,看上去好像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4-8段) “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 特点:纯净自然、古朴宁静、和平恬静,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