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61734

12《石钟山记》跟着苏轼学求真课件(共1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7次 大小:182168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16张,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探秘石钟山: 跟着苏轼学求真 目 录 疑云初起: 从“人常疑之”到“余尤疑之” 壹 三笑为梯: 从怀疑走向真相的足迹 贰 叁 知行合一: 藏在山水间的永恒真理 真理回响: 穿越千年的思维火炬 肆 伍 结论 疑云初起: 从“人常疑之”到“余尤疑之” 壹 【原文内容】 “人常疑之”“余尤疑之” 一、疑云初起:从“人常疑之”到“余尤疑之” 【文本解读】 1.文章开篇先抛出前人对石钟山命名的疑问,再用“尤”字强化苏轼的深度怀疑。 这个“尤”字像放大镜,既照出郦道元、李渤解释的漏洞———单凭敲击石头就断定山名由来太过草率,也暗示苏轼不盲从权威的态度。 【原文内容】“人常疑之”“余尤疑之” 一、疑云初起:从“人常疑之”到“余尤疑之” 【文本解读】 2.苏轼的“尤疑”绝非空穴来风。 他观察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这如同现代科学家发现某地总出现异常现象,但主流解释却经不起推敲。文中连用三个疑问:“何哉?”“况石乎?”“何哉?”,像三颗石子投入湖心,激起层层探究的涟漪。 三笑为梯: 从怀疑走向真相的足迹 贰 【原文内容】“余固笑而不信也” 第一笑 质疑的勇气 【文本解读】 1.面对小童敲石的“实证”,苏轼的“笑”里藏着对浅尝辄止的批评。这笑不是傲慢,而是科学家般的清醒:若命名如此简单,为何其他石头不以钟为名? 2.这个“笑”字背后藏着三重深意: 一是对李渤方法的否定(“自谓得之”实为臆断); 二是对轻信者的警示(如同告诫我们别被网红解题技巧迷惑); 三是为后续行动蓄势(如同侦探发现线索漏洞后决定亲自查案)。 【原文内容】“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第二笑 发现的狂喜 【文本解读】 1.月夜泛舟时的相视而笑,是父子共同见证奇观的默契。用周景王编钟、魏庄子歌钟作比,不仅写出水石相搏的壮美音律,更展现豁然开朗的思维快感。 2.当“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苏轼的“笑”中饱含三重情感: 发现真相的欣喜; 印证猜想的得意; 分享智慧的温情。 【原文内容】“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第三笑 智慧的升华 【文本解读】 1.最后的笑充满哲思:对郦道元“记载简略”的遗憾之叹,与对李渤“自以为是”的批评之笑形成对比。 2.这一“笑”一“叹”如天平两端:叹郦道元如惋惜前辈科学家记录不详;笑李渤似批评同学死记硬背公式。 3.苏轼用这对看似矛盾的表达,教会我们批判性思维的真谛———真理需要敬畏而非盲从。 知行合一: 藏在山水间的永恒真理 叁 【原文内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三、知行合一:藏在山水间的永恒真理 【文本解读】 1.苏轼用五百字浓缩的不仅是考察经历,更构建起“质疑—实践—明理”的思维模型。 2.文中“莫夜乘舟”“独至绝壁”的细节,堪比科学家在实验室的专注;而对渔工水师的关注,则像优秀论文必有的田野调查。 3.文中“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的批评,犹如给“纸上谈兵”者的一记警钟。苏轼用行动证明:真理不在书房的书架里,而在险峰激流间。 真理回响: 穿越千年的思维火炬 肆 【原文内容】“此世所以不传也” 四、真理回响:穿越千年的思维火炬 【文本解读】 1.当苏轼指出真相未被世人知晓的原因,实则在批判三种思维惰性: 盲从权威、畏惧实践、自以为是。 2.文章结尾处“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的讽刺,犹如当头棒喝。 结 论 伍 五、结论 1.真理不在书本的夹缝里,而在实践的风浪中。当我们在考场写下“实践出真知”时,不妨想想那叶千年前的月下孤舟。石钟山的浪涛依旧拍岸,而那份勇于质疑、躬身求索的精神,永远是我们探寻世界的灯塔。 2.这篇文章不仅是古文鉴赏的范本,更是送给每个求知者的思维锦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