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壳》学案设计 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 1.自学内容《贝壳》 2.自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描写美、情感美。 (2)学习作者开篇点题的特点。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二、重点、难点 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三、自学提纲 1、解决生字生词 一丝不苟(gǒu) 把(bǎ)玩 固执(zhí)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席慕蓉,(1943.10.15—)女,蒙 出卷网古族,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席慕蓉全名是穆伦·席连勃,意即大江河,“慕蓉”是“穆伦”的谐译。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 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1943年农历10月15日生于重庆城郊金刚坡,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9年迁至香港,幼年在香港度过,后随家飘落台湾,13岁时在日记中写诗,1956年入台北师范艺术科,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1970年以穆伦为笔名,在《联合副刊》发表作品。七月回台湾,任教新竹师专美术科。其后数年间应邀参加多次省级及国际性之美展。并以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等笔名投稿,作品多为散文。1981年,台湾大地-出卷网-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还有著名的散文集《芊芊芳草》1989年九月前往父亲及先母的家乡,初见蒙古高原。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 出卷网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3、自由朗读课文 研讨下列问题 A、贝壳的特点是什么? B、古人用贝壳做钱币的原因? C、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D、第5节中作者感受、慨叹是针对什么而发的? E、研讨“思考和练习”第二、三题 F、第5节这句话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4、师生共同研讨: 1、第2节中作者笔下所描写的贝壳的特点是:精致、可爱、珍贵 2、古人“用贝壳来做钱币”的原因是:它是坚硬、精致、小巧的艺术品。 3、第5小节作者这一感受、慨叹是针对这些而发的:是对贝壳制作的精致和贝壳里的生命的短暂而发的。 4、第5节这句话的实际意义是:人的生命更长、天地更广,应该把事情做得更好。 5、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求实,执著进取,精益求精。 6、“思考和练习”第二、三题答案见教参 四、测标: 1、作者笔下贝壳的特点是_____ 2、古人用“贝壳作钱币”的原因是_____ 3、课文第5小节的实际意义是_____ 4、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_____ 五、鉴赏 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 出卷网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六、小结课文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 出卷网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