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 本 信 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教科版 年级 四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1单元《声音》 单元主题 声学探秘———解锁声音的密码 课时安排 9课时 一、单元主题 “声学探秘———解锁声音的密码” 围绕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与应用,引导学生经历"现象观察→原理探究→工程创造"的科学实践过程,培养核心素养。 二、单元大情景 “声学特工队”科技挑战赛 学生化身"声学特工",完成三项核心任务: 1.任务一:破解声音密码(第1-4课)———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与接收机制; 2.任务二:声波操控师(第5-7课)———研究声音的强弱、高低与乐器调音; 3.任务三:创意乐器工坊(第8课)———设计制作环保乐器,举办“校园声科展”。 三、课程标准分析 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 3.3 声音与光的传播(3~4年级) 学段目标 (3-4年级) ①描述声音产生与传播条件; ②设计实验验证音调、响度与振动的关系; ③制作简易乐器。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听听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的强与弱》、《声音的高与低》、《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和《制作我的小乐器》共8课内容。 第1课《听听声音》核心内容为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声音(自然声、乐器声、机械声),区分声音的高低、强弱、悦耳与刺耳。并能够听音辨源、描述声音特征,建立对声音的初步认知。 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核心内容为通过钢尺振动、鼓面跳动等实验,探究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观察发声物体的振动现象,归纳“振动发声”的科学结论。 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核心内容为验证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如“土电话”传声、水下敲击实验),理解声音传播需介质。对比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效果,解释真空不能传声。 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核心内容为认识耳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分析听觉形成路径(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模拟鼓膜振动实验,探究保护听力的方法。 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核心内容为探究音量与振动幅度的关系(用力敲鼓→振幅大→声音强)。尝试用分贝仪测量声音强度,分析噪声危害。 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核心内容为发现音高与振动频率的关系(钢尺伸出短→振动快→声音高)。对比不同长度、松紧的物体发声差异,理解频率概念。 第7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核心内容为应用“音高与频率关系”调节弦乐器(吉他、古筝)的音调,通过改变弦长、松紧控制音高。并尝试弹拨不同弦长/松紧的橡皮筋,记录音高变化。 第8课《制作我的小乐器》核心内容为综合运用声学知识(振动、音高、音量),设计并制作简易乐器(水瓶琴、皮筋琴)。并尝试测试乐器发声效果,优化结构与材料。 本单元以“现象→原理→应用”为线索,形成三层递进式结构: 1.感知层(第1课):建立对声音的直观认识,激发探究兴趣。 2.原理层(第2-6课): (1)声音的产生(振动)→ 传播(介质)→ 接收(耳朵)→ 属性(音量/音高)。 (2)从物理本质到听觉机制,逐层深入。 3.应用层(第7-8课): 将声学原理转化为工程实践(乐器制作),实现“知识迁移→创意物化”。 并通过螺旋上升式结构,引导学生: 1.从感性认知(听声音)走向理性分析(振动、传播原理); 2.将抽象概念(频率、振幅)转化为可操作变量(弦长、松紧); 3.最终通过乐器制作实现跨学科融合(科学+工程+艺术),培养“像工程师一样思考”的创新能力。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解释声音由振动产生,声波需介质传播; 说明耳的结构与听觉形成原理。 科学思维 通过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如弦长与音高关系); 用模型解释鼓膜振动原理。 探究实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