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71876

15.1《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7次 大小:198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5.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统编,高中,语文
  • cover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一、核心素养 1.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准确区分“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能够流畅准确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提升文言语感;梳理文章结构,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技巧,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等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体会魏征忠君爱国、敢于直谏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作者的劝谏艺术;感受文章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能够熟练背诵全文。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十思”的内容及其对治国理政、个人修身的重要意义;领会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和政治智慧,并能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多次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语言节奏和情感基调,增强文言语感,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2.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文本,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写作特色。 3.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文章的难点问题和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唐太宗阅读奏章时的场景,以及魏征进谏时的心境,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文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情感,增强学习的代入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有一段非常著名的时期叫做“贞观之治”,大家知道“贞观之治”的开创者是谁吗?(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能开创这样的盛世,除了自身的雄才大略,还离不开众多贤能之士的辅佐,其中有一位大臣不得不提,他就是魏征。据说唐太宗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大臣孝敬给他一只可爱的鸽子,他正玩得高兴时,魏征求见。由于害怕魏征看到他玩物丧志,唐太宗急得把鸽子左藏右放,最后无奈藏于手中 。结果一番长谈后,鸽子竟被捂死了。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这既体现了唐太宗对魏征的敬畏,也从侧面反映出魏征敢于直谏、刚正不阿的形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看看他是如何向唐太宗进谏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1. 作者介绍:魏征(580 - 643) ,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少年孤贫却胸怀大志,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后,授以谏议大夫。魏征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太宗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碑文,并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足见魏征在当时的重要影响。 2. 背景介绍: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但到了贞观中期,随着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对外战争胜利、国威远扬,唐太宗渐渐骄奢忘本,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言,却被朝野的歌功颂德声淹没。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在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一篇,目的是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