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72699

9.2《项脊轩志》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7次 大小:115213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PPT
  • cover
(课件网) 作者:归有光 项脊轩志 新课导入 壹 上邪,我愿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1506年(1岁) 生于江苏昆山 1510年(5岁) 开始读书 1513年(8岁) 丧母 1528年(23岁) 娶妻魏氏 1533年(28岁) 丧妻 1540年(35岁) 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 1565年(60岁) 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1571年(66岁) 去世 归有光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解题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归氏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很感人。 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视之 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总体感受 贰 上邪,我愿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要求:高声朗读,注意节奏 《震川文集》书景明万历二十七年刊本 课文解读 叁 上邪,我愿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 旧:旧日的,原来的。 方丈:一丈见方。 尘泥渗漉:(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渗:透过。漉:漏下。 雨泽下注:雨水往下倾泻。下:往下。雨泽:雨水。 案:几案,桌子。 顾视:环看四周。顾:环视。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太阳过了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我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得日:照到阳光。 昏:光线不明。 修葺:修缮、修理,修补。 辟:开。 垣墙周庭:垣:名词作动词,指砌矮墙。周庭,(于)庭子周围。 当:挡住。洞然:明亮的样子。 栏楯:栏杆。纵的叫栏,横的叫楯。 增胜:增添了光彩。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偃仰:安居。偃:伏下。仰:仰起。啸歌:长啸或吟唱。文章指吟咏诗文,显示豪放自若。 万籁有声:自然界的一切声音都能听到。 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珊珊:珊:通“姗”,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思考题: 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