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时《电磁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能设计并完成 “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关系” 的实验,明确需改变的条件(线圈匝数)和不变的条件(电流大小、铁芯),通过绕制不同匝数的线圈,记录吸起大头针的数量,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能设计 “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关系” 的对比实验,控制线圈匝数、铁芯不变,通过改变电池节数(电流大小),观察吸起大头针数量的差异,培养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能力。 在实验中能规范操作(如避免电磁铁长时间通电),准确记录数据,小组内分工合作(绕线圈、连接电路、计数),并能通过分析记录单归纳实验结论,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对比不同线圈匝数、不同电流下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数量,运用归纳思维得出 “线圈匝数越多、电流越大,电磁铁磁性越强” 的结论,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从 “控制变量法” 的实验设计中,理解 “单一变量对结果的影响”,建立 “条件 — 现象 — 结论” 的因果关系,锻炼科学思维的严谨性。 结合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原理,将实验结论迁移到实际应用中,理解 “通过调节电流或匝数可控制磁性强弱”,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三)科学素养 知道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不是固定的,与线圈匝数(匝数越多磁性越强)、电流大小(电流越大磁性越强)有关。 掌握控制变量法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能说出实验中需要控制的不变条件和需要改变的变量。 了解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可控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磁起重机通过调节电流控制起重量),认识到科学原理对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责任态度 实验中严格遵守安全规范,不将电磁铁长时间连接电池,避免电池过热损坏,养成安全操作的习惯。 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即使结果与预期不符也不篡改,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诚信。 在小组合作中主动沟通、互助配合,体会团队协作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激发对电磁现象的持续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匝数越多磁性越强),与电流大小有关(电流越大磁性越强)。 学会控制变量法的实验设计(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二)教学难点 理解 “为什么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会影响磁性强弱”(抽象的电磁原理),需通过实验现象间接推理。 实验中准确控制不变条件(如不同匝数线圈的铁芯、导线材质相同),避免无关变量干扰实验结果。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播放电磁起重机工作视频:“电磁起重机为什么能吸起成吨的钢铁?断电后钢铁为什么会落下?”(学生回答:利用电磁铁的磁性,通电有磁性,断电无磁性)。 追问:“同一台电磁起重机,有时能吸起更多钢铁,有时只能吸起少量,这说明电磁铁的磁性有强弱之分。那么,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 从电磁起重机的 “磁性可控” 和 “强弱可变” 切入,结合学生对电磁铁的已有认知,提出探究问题,激发实验兴趣。 (二)探究活动 活动 1:探究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 提出假设:“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磁性可能越强。” 明确变量: 改变条件:线圈匝数(50 圈、100 圈、150 圈); 不变条件:同一根铁钉(铁芯)、相同导线、1 节电池(电流相同)、线圈绕向一致。 实验步骤: ① 用导线在铁钉上绕 50 圈,两端留 10cm 导线,打磨接线头; ② 连接 1 节电池,靠近大头针,记录吸起的数量(重复 3 次取平均值); ③ 同样方法绕 100 圈、150 圈线圈,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重复实验并记录; ④ 对比数据,填写记录单:“匝数越多,吸起的大头针数量越多吗?” 安全提示:“每次通电时间不超过 10 秒,避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